清明节,中国人自己的“感恩节”
2014-03-14 19:59
来源:新华网
点击:0
清明节是一个充满怀念的节日。人们向革命先烈纪念碑敬礼,缅怀先人;为逝去的亲人扫墓,寄托哀思。当人们在墓前点香献花时不难发现,种种怀念,多夹带一种“感恩”情愫在其中:感念先人及亲友,并为亲人在世时自己的种种不足而深感遗憾。
在此意义上说,清明节可以算作是中国人自己的“感恩节”。传统节日中“知恩图报”的内涵,在不断提醒着现代人生前尽孝、薄葬厚养,学会感恩,并付诸实践。
在上海福寿园内,上海市民汪前兵在一座刻满了普通人名字的墓碑前伫立良久,并献上了一束花。“我不认识他们,但是我佩服并感谢这些人的举动。”他说。
汪前兵面对的,是“上海红十字遗体捐献者纪念碑”,上面刻满了3942个名字。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死后将遗体捐了出去,用于医学研究,而自己则“尸骨无存”。此碑立于2002年3月1日,是全国第一座红十字遗体捐献者纪念碑。这些捐赠者在因病去世前坚持要让自己的遗体用于医学实验,以为他人寻找诊治之方,有的甚至还“拖家带口”一起捐。
据报道,在西方发达国家,一名学外科的医学院学生毕业前至少要解剖10具人体遗体,但在我国,每10个学生只有1具遗体可供解剖。有的院校甚至平均20多名学生解剖一具遗体;做实验时,许多人干脆就只能围着看。
在我国每年庞大的死亡人口中,志愿捐献遗体的比例微乎其微。记者了解到,上海的遗体捐献在全国开展较早。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上海共有23578名市民自愿登记,加入了遗体(角膜)捐献志愿者的行列,有3942名志愿者实现了遗体(角膜)捐献。在我国大陆已经开展遗体捐献工作的55个城市中,上海遗体捐献登记数和遗体捐献接受数均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些宝贵的遗体,成为后人弥足珍贵的医学研究材料。
当今社会上,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将感激和敬仰献给这些无私的遗体捐献者。福寿园负责人介绍,许多前来扫墓的市民在为自己亲人扫墓完毕后,也会特地来到这座特殊的墓碑前瞻仰许久,献上鲜花。此外,清明节期间,在该墓地的刑警之魂纪念墙、劳模丰碑园等几个特殊馆区内,前来祭扫的人也络绎不绝,而其中绝大多数并不是安息在这几个馆区的亡灵的家人。据估计,清明节期间,前来这几个特殊馆区祭扫的人群将达数万人之多。
一位市民的话也许道出了人们的心声:“在清明节,我深深怀念并感激的不仅是我的祖辈和亲人,还包括所有为这个社会作出贡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