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

2014-03-14 19:43 来源:新华网 点击:0

中国第一幅月图亮相

    解读首幅月图―― 

    拍摄质量良好,展示月球表面128800平方公里的区域,相当于近8个北京市大小;首张月球三维立体图像也已制作完成

    据介绍,首幅月图所展示的月球表面,位于月表东经83度到东经57度,南纬70度到南纬54度。

    图幅宽约280公里,长约460公里,它覆盖的是月球表面128800平方公里的区域,相当于近8个北京市大小。

    图像覆盖区域属月球高地,分布有不同大小、形态、结构和形成年代的撞击坑。最代表月貌特征的是几个大坑,它们都曾经被国际组织命名过,最大的直径达到94公里。

    图中右侧60公里宽的条带,是“嫦娥一号”“睁开眼睛”后获得的第一轨景象。 

    首幅月图不仅体现了月貌特征,而且体现出了月球表面不同的岩层构造。比如画面的右上部分的黑色区域所体现的就是30亿年前形成的玄武岩,绝大部分则是由40亿年前形成的斜长岩组成。 

    “图像拍摄质量非常好,层次非常丰富,图像非常清晰。这表明从相机、地面平台到整个系统工作非常正常,非常成功。”26日下午,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中心主任吴季说,“第一幅图像的成功接收也标志着为期一年的科学探测活动的正式开始。”

    据了解,首张月球三维立体图像也已制作完成。首幅月面图像的制作完成,表明工程五大系统已经圆满完成了预定的工程目标,并为后续的科学探测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张月图如何诞生――

    CCD立体相机在距离月球表面200公里的轨道上,采用推扫拍摄;首幅月图共对19条卫星轨道探测图像进行拼接

    第一张月面图像是如何获得的?吴季介绍说,第一幅月图是由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负责研制的CCD立体相机在距离月球表面200公里的轨道上,采用推扫拍摄,图像数据传回后,由地面应用系统进行处理,制作完成。

    吴季介绍说,从11月20日开始,嫦娥一号卫星搭载的CCD立体相机开机工作。拍摄时,在同一台相机中采集了前视、下视和后视三幅图像。

    嫦娥一号卫星上的CCD立体相机和激光高度计相互结合,可以获取月球表面的三维影像信息,能够直观显示出月球表面凹陷地带的深度和山的高度,全面呈现月球表面的形状面貌,便于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和认识月球。

    拍摄获得的图像通过卫星上由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研制的有效载荷数据处理系统存储、编码,然后传送到卫星发射机,通过定向天线向地球发送。

    位于北京密云和云南昆明的国家天文台两个地面数据接收站负责数据的接收,再传送到国家天文台北京总部进行数据预处理和进一步的加工,包括拼接、校正和三维图像的合成,得到现在所看到的图像。

    此次公布的第一幅月图,共对19条卫星轨道探测图像进行拼接。 

    与过去的航天测控任务不同,嫦娥一号卫星在远距离发送数据过程中,存在着信号在空间衰减大、信道余量较小、地面接收困难等难题。

    为确保可靠接受科学数据,我国专门研制了口径为50米和40米的大型数据接收天线,分别安装在北京密云和云南昆明的天文台站,具备了距离40万公里、码速率3Mbps的数据接收能力。 



新闻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