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公众评选过年最深感受 “亲”字当选

2014-03-14 19:36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实习生 李春莲

    “你怎么还没回家?”在中国传媒大学47号楼里,贾玲碰到好久不见的同学张丽时,两个人脱口而出同样的疑问。学校放假有半个月了,班里只剩下他们两个。 

    回家过年对于身在他乡的中华儿女来说,是新年最大的盼望和期许。近日,本报社调中心与腾讯网联合实施的调查显示(有5646人参与),75.7%的人明确表示要回家过年。但天公不作美,由于中国南部遭遇50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很多地区的交通陷于瘫痪,回家的路忽然间变得崎岖而漫长。如此境遇下,今年国人对过年的态度和感受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只要“亲”还在,年就冷不了 

    周娜今年大四,她决定寒假不回家过年了。她不仅要实习,还要上GRE补习班,这个寒假够她忙活的。她认为,个人未来的发展比过年重要。然而,“亲情就像割不断的风筝线,不论你在哪里,它都如影随形,牵挂着你。”周娜接通记者电话时说,刚刚她一直和妈妈通话,足有50分钟。 

    “我妈每天最少打一次电话,净问三顿饭吃什么,今天北京有没有刮风这类问题,就差亲自过来跟踪我了。晚上我还和我妈视频,她不会打字,光会在那边看着我笑。”周娜幸福地说。 

    尽管没有回家,但周娜说她还是能体会远方家人对自己的疼爱和牵挂,能感受到那分浓得化不开的亲情。 

    对于众多国人来说,无论亲人是否在身边,亲情始终是春节绕不开的主题。本次调查中,“亲”字以37%的获选率,成为公众对过年最强烈的感受。 

    在鼠年新春将至之时,想回家却回不了家的也许还有勤工俭学的学生、坚守在各个岗位的工人、奋勇救灾的战士、还有今年那些受雪灾影响,留在当地过年的旅客。 

    多家媒体共同呼吁:为国为己,今年过年不回家。 

    北京大学中文系民俗学副教授王娟表示,过年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跟亲人交流沟通,但不一定非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通过现代通讯工具跟远方的家人联系,互相问候,跟遥远的人取得联系,是对年的理解的一种扩展。而且在异地过年,体会当地的风俗习惯,也未尝不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据了解,已有北京市民发出倡议,欢迎不回家的外地人到家里吃年夜饭,并得到了众多市民的响应。留在北京,同样能过一个温暖的春节。 

    更有网友建议,把在北京不能及时回家的外地人集中起来,组成一个临时大家庭,一起包饺子、做年夜饭、看春晚,大家一起感受节日气氛,感受亲情。 

    据报道,月坛街道办事处最近正忙着为街道辖区内的流动人口组织各种免费学习班,包括育龄讲座、心理咨询、法律咨询、《劳动合同法》咨询等。今年大概有近四成的流动人口不回家过年,这些学习班将在年前和年后陆续开办,让外来务工者能在北京过上一个充实的春节。 

    过个“闲”年又何妨 

    “过年比平时上班还累。”在唐山工作的张艳丽说,每年只有春节有时间回家,光是给亲戚朋友买礼物就累得够呛,还要把家里的七大姑八大姨都想个遍,担心漏了哪个亲戚。带着一堆礼物好不容易回到老家,又要马不停蹄地到每家去探望拜年,整个日程都排得满满的,哪一家不去,都会“怪罪”下来。“哪里是过年,根本就是对体力和脑力的双重考验。” 

    本次调查中,有30%的人认为,“累”是他们体会到的过年感受。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以前从正月初持续到元宵节的轰轰烈烈的过年运动,现在几乎都缩短在短短几天之内。越来越多的上班族感到力不从心,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过年能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想寻找一个桃花源一样的地方,避开那些吃吃喝喝,避开人情世故。”在北京一家报社工作的李庆说,“一年到头都在奔波,过年没别的盼头,就想在家睡觉、躺在床上看看书、放松一下。” 

    “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采取哪种方式过年?”调查显示,33.4%的人选择“在家放松休息,不被人打扰”,仅次于选择“重温传统习俗,感受悠久的年文化”的人(44.7%)。 

    近年来,过年的形式也在发生变化。老百姓更倾向于把固定的过年程序外包,比如,去饭店吃年夜饭,请家政公司打扫卫生等等,节省出来的时间,大家用来放松心情,交流情感。过年正从传统的“吃穿年”迈向“休闲年”。 

    “中国人过节很累,是因为过年意味着维护一个巨大的社会关系网。”王娟说,以前的过年方式已经不适应如今的社会节奏了,如果以家庭内部的小团聚为主,适当保留贴春联、放爆竹等外在的庆祝形式,轻松快乐地过年,可能更能享受到节日休闲的真趣。 


新闻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