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9 09:46 来源:新华网 点击:0
新华网北京9月29日电(记者 徐倩)埃博拉疫情肆虐西非,已夺走近3000个生命。疫情无国界,人间有真情。中国先后派出170多名医务人员,或坚守西非一线,与疫区人民相伴;或飞赴疫区,迎战病魔。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隆云,就是其中的一名白衣战士。本月中旬刚从几内亚归国的他,为新华网记者讲述了在疫区的经历。
飞赴疫区一线 来不及思考“恐惧”
从8月11日获知可能要组建临时医疗队奔赴疫区,到14日确认前往几内亚,隆云来不及思考“恐惧”两个字,便与一名感染控制医学专家和一名北京疾病控制中心专家三人,于16日凌晨坐上飞往几内亚的航班。受国家卫计委的委托,他们的任务是了解几内亚当地埃博拉疫情治疗情况,对当地民众、大使馆、中资机构和华人华侨,进行健康宣讲;对中国医疗队进行培训,指导日常救助。
“任务来的很急,思想上没有过多的准备。”作为国内重症专家,隆云接到任务那一刻,心态还比较平静。对他和他的家人来说,参与国外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是司空见惯的事儿。况且,在得到任务前,他已对埃博拉有所了解,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带着这样的信心,他踏上了奔赴疫区的征程。
然而,亲临几内亚疫区,当地落后的状况、薄弱的医疗条件,依然出乎他的意料:当地属于最不发达国家,到晚上居民区没有灯,照明都保证不了,很多家庭点蜡烛,有的甚至蜡烛都不点。当地条件最好的医院,就是中国援建的中几友好医院,但仅相当于北京社区医院的水平。大型仪器、一次性设备、消毒水,全都是中国援助的。
“当地医生连最基本的治疗都达不到,更别说针对像埃博拉这样的重症治疗了。”隆云有些无奈地说,“国际救援太重要了,但力量也很有限,需要当地医生配合。但当地医生的医疗知识和水平较低,甚至一个科室没几个医生,最基本的化验都不做,常规医疗水平都达不到。”
每天十几次毫无规律的停电,生活上的诸多不便,甚至疟疾、伤寒、霍乱等当地常见的热带传染病,并没有让隆云觉得这些是最困难。让隆云感到最揪心的是,面对迅猛发作的疫情,当地薄弱的医疗条件,让自己所学的知识没办法完全施展。
明确传播途径 埃博拉没那么可怕
据隆云介绍,尽管埃博拉疫情凶猛,但传播途径较为明确,主要是接触传播,包括四种传播途径。一是直接食用带有埃博拉病毒的动物。目前研究人员推测,埃博拉病毒“宿主”可能是果蝠,也不排除黑猩猩可能性。当地人生活条件差,到了雨季,会有成群成片的果蝠,靠吃芒果树为生,当地人捉果蝠吃就可能感染上病毒。二是接触、照顾病人的密切接触人群,可能会由于触碰到病人的体液,比如血液、汗液、呕吐物、腹泻物等被感染病毒。据报道,去年12月份,几内亚一名2岁男孩遭果蝠叮咬,接着照顾他的人,包括他母亲和兄弟姐妹相继病发身亡。三是医护人员对感染者进行了有创操作,比如治疗中戳破手指等会被感染。四是当地人在葬礼时触摸病人遗体。非洲当地人的葬礼,没有火葬,只有土葬,还要举办仪式。亲人、朋友们围着遗体转圈,亲吻、触摸遗体。病人本来就是因为病毒的繁殖量超过人体免疫极限死去,遗体仍能给病毒提供营养,这时接触遗体是非常危险的。
“只要把传播源和途径搞清楚,疾病就可防可控制。”隆云说,“病毒存于体液中,在体外是活不了多久的。我们在与当地医护人员和无国界医生交流时,都是相互默契的点点头,不会握手、拥抱。我们每人每天都用好几瓶消毒液,严格消毒洗手,比国内还要勤的多。”
隆云说,“没有遭遇这四种传播途径,一般不会感染埃博拉。从去年埃博拉爆发至今,在非中国人没有感染埃博拉的,因为中国人与当地人习惯不同。我们向当地非洲人、华人华侨不断宣传这些防控知识,让他们远离埃博拉。”
埃博拉面前 中国和非洲人民在一起
从埃博拉在西非爆发至今,中国已派出170多名医务人员,与非洲人民共同抗疫。在隆云眼中,中国的医护人员是一群临危受命,敢于迎接挑战,有着大爱仁心的战士;也是一群专业知识全面、防控经验丰富的医者。
“在这里,光有勇气和胆量,是不够的。”隆云说,“中国在应对SARS、甲流等几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对疫情的知识学术水平、防控手段、管理水平,都有了很大改善,人才储备更加充足。尽管埃博拉致死率很高,大家都有很强的信心,战胜埃博拉这个病魔!”
在几内亚的这些日子,隆云一直记着中国驻几内亚大使的话语:“人家有危难时,是不能放弃和他们在一起的。危难时候撤离,和平的时候再过去,人家会认为,你们过来就是挣钱的。”隆云说,“非洲当地人对中国人非常感激,因为在危难时,中国人没有抛弃他们。这是一个负责任国家该有的态度,是一个大国风范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