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国际新闻>

德国何来“贫穷”问题

2014-03-15 15:44 来源:新华网 点击:0

   近来,一个“独特而又沉重”的话题——德国的“贫穷”问题,成为德国舆论的热点。 

    之所以“独特而又沉重”,那是因为在世人眼里,这个世界第三经济强国好像从未和“贫穷”两字挂过钩。据世界银行统计,2005年,德国GDP为2.8万亿美元,人均3.3万美元。特别是德国注重经济增长与社会公正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政策,使德国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高福利社会,何来“贫穷”问题? 

    德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图片报》,最先援引亲社民党的艾伯特基金会计划于12月初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成为了全德这场争论的导火索。报告认为,德国产生了一个新的“社会底层”,人数为650万,占德国人口的8%,其中,东部的底层居民比例高达20%,西部为4%。报告说,在这个群体中,2/3是失业者,其余则是工作不稳定者;他们大多收入低,几乎没有私人住房和储蓄,可以依赖的家庭援助微乎其微;他们自认为是社会竞争中的失败者,对生活和未来失去了信心。 

    虽然艾伯特基金会事后批驳说,这份报告根本没有提到“社会底层”字眼,而用的是“生活处境困难人群”,但德国各界多认为,这样的一个“社会底层”事实上是存在的。甚至有报道说,德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公民比例从1998年的12.1%上升到了2005年的13.5%,也就是说,每8个家庭中就有1个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其总人数高达1000多万。 

    德国的“贫穷”问题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一、贫富差距拉大。2005年,德国10%的富人占有全部私人财富的47%,比1998年增长了大约两个百分点。二、“负翁”人数增多。德国目前有超过一成的成年人资不抵债、入不敷出。720万人无力在预期内偿还即将到期的债务。在德国西部地区,590万人资不抵债;而东部地区,130万人债台高筑。三、儿童贫困严重。全德有250万儿童挣扎在贫困线上。 

    众所周知,按照国际通用的解释,贫困有“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两个概念,前者主要适用于发展中国家,而后者则适用于发达国家。在德国,“相对贫困”的标准是低于德国全社会个人平均收入的60%,即月收入938欧元(1欧元约合10元人民币)。艾伯特基金会的调查报告说,德国目前“生活处境困难人群”的平均月收入只有424欧元。显然,如此低收入者的生活在一个物价比发展中国家高出数十倍的德国是非常困难的。 

    事实上,类似相关德国“贫穷”问题早就被议论过,只不过从未像这次被媒体如此“热炒”,而且“持续高温”长达数月。 

    德国人一直在琢磨,德国的福利、扶贫支出并不低,大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为什么还会出现令人难以置信的结果?经过多时、反复讨论,德国人终于得出了一条结论,那就是福利并不是越高越好,太高培养了“懒汉”,增加了国家负担和企业成本,削弱了新时期德国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太低,则违背了发展经济最终造福百姓幸福生活的宗旨。 

    中国古语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针对德国福利时弊,德国政府已开出了众多改革“药方”,但大家普遍认为,作为“富国”的德国与“贫穷”问题做斗争也将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