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国际新闻>

学者称中美须突破负面思维束缚 主动调适彼此认

2014-03-15 13:07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中新网2月17日电 最新一期《学习时报》刊发唐黎的署名文章《中美如何突破负面思维的束缚》指出,美国根深蒂固存在负面思维,且中国方面同样存在“心结”,阻碍中美关系健康发展,需通过主动调适彼此的认知,调整各自的宣传方式,拓展合作领域和交流机制等措施,推动两国关系向前发展。

  文章称,中美双方需要合作,这已然成为中美双方的共识。然而,中美关系的高度复杂性导致两国关系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将受到诸多主观、客观因素的阻挠和破坏。其中,主观层面的思维因素贯穿于外交政策的形成、执行和调整等阶段,可以说是最具稳定性和持续性的因素。

  文章指出,在美国方面根深蒂固地存在着以下四种“包袱”,阻碍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负面思维。

  源于历史经验的宿命思维。一些美国的学者与政治家基于对以往霸权更替的考察,倾向于以一种宿命的态度看待中美关系,认为新兴国家必定要挑战既有霸权,中美之间的碰撞不可避免。这种思维在具体的国际关系中集中表现为对中国的不信任和敌对感。

  源于自由主义的霸权思维。这种霸权思维在外交上有两种表现。一方面是认为美国的霸权具有天然合法性。因此,在中美两国间交往过程中,美国常以“世界警察”自居,并对中国指手画脚。另一方面是对霸权念兹在兹,即使在国力相对衰落时,美国仍寄希望于借助地区战略伙伴来分担霸权成本,维系其霸权。

  源于自信心下降的敏感思维。爆发于2008年的经济危机撼动了美国的经济霸权地位,自信心随之受到了沉重打击,进而表现为反应过激。对于中国发展的近期目标、长远规划、实现方式等都怀有深深的忧虑感和不确定感,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近年来从提出“战略再保证”再到推进“亚太再平衡”的原因所在。

  源于实用主义的矛盾思维。“利益至上”是讲究实用主义的美国决策精英所信奉的圭臬,在安全领域,既要通过防范中国来保持亚太地区均势,又希望中国在维护地区稳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经济领域,既不断地在汇率、贸易等问题上敲打中国,又希望借力中国维系自己的繁荣;在政治领域,既否定和质疑中国的发展模式,又希望中国成为自己全方位的“利益攸关方”。

  文章表示,与美国的思维和行为相对应,中国方面同样存在着以下几种不利于中美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心结”。

  源于民族主义的国家中心主义思维。这种国家中心主义思维突出地表现为“自扫门前雪”的孤立心态,这种心态不仅与中国世界大国的地位不相符,也不利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须知,任何实力都不会自然地转变为权力,只有通过切实履行与之对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才能真正巩固和提升中国的大国地位。

  源于历史经验的悲情思维。自1840年以来,中国遭受了太多屈辱与磨难,如此的历史经验使得部分国人具有一种受害者的悲情意识,往往因在历史问题上的耿耿于怀而使得国际关系发展止步不前;或是在国际问题上对他国行为反应过度,如一谈到中美关系就动辄以“以美帝亡我之心不死”的心理看待美国的一举一动。

  源于自信心上升的冒进思维。经过30余年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已与往日不可同日而语,在面对国家利益受到侵害时,盲目的爱国行动往往使国家外交空间压缩、甚至授人以柄,导致事与愿违。

  文章指出,通过主动调适彼此的认知,调整各自的宣传方式,拓展合作领域和交流机制等措施,将有助于建构一种推动两国关系向前发展的健康思维。

  对宣传方式的调整。中国宣传部门在对外宣传时要调整原有的话语方式和操作方式,要以西方人易于接受的方式和熟悉的话语向他们展示中国的外交方针和利益诉求。要在准确表达中国合理诉求的同时避免在词汇、语句、方式方面无谓地触痛美国的神经。

  对合作领域的拓展。在现阶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是建立朝鲜半岛和平机制;其次是推动全球经济实现强劲、可持续与平衡的增长;再次是达成创建新的生态环境的全球共识。

  对交流机制的拓宽。应该注重两个层面的交流。一个是领导层面,另一个就是青年层面。支持和鼓励中美年轻一代的交流和对话,让更多美国的年轻人来到中国学习、生活,了解中华的文化;同时让更多的中国年轻人去到美国,认识美国的文化、思维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