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新生活
本报记者 郝鹏举
破败的房屋,濒危的桥梁,狭窄的街道尘土飞扬,污水到处流、垃圾遍地,这是几年前昌都城区的景象;如今的昌都,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干净整齐的街道旁花草鲜美……广场上,晚饭后的人们围着音乐喷泉跳着欢快的锅庄和广场舞……
昌都变了,康巴人民变了,百姓的生活方式变了,变成了绿色环保、健康文明、具有藏东特色的现代化都市,完全可看、可居、可游。
昌都是否只是表面上的变化?群众的思想认识是否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记者带着疑问,分别采访了昌都市农区、牧区、林区的百姓。
初见洛松曲西时,是在他自家的青稞地里,正值秋收,洛松曲西一家正在忙着收割。
只见洛松曲西身背灌割机,手扶机器手柄,身子随着切割刀头左右移动,配合着腰部的力量,不一会儿就割了一大片青稞。他得意地对记者说:“看到没?我们现在收割青稞都有机器用了,以前镰刀手割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是新技术运用到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连片的青稞地在微风的吹拂下,像是金色的海浪翻滚。四周的发动机“突……突……”地欢呼着,拖拉机、三轮车、小推车往来穿梭于田间小路,演奏着一年一季的秋收大合唱。
下午四点,记者如约来到丁增群培家,他热情地拿出自家风干的牦牛肉给记者吃,就着酥油茶,他与记者聊起了自家生活的变化。
“我们家养了二十头牦牛,以前养牦牛主要是为了自家食用,随着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吃的可选择性越来越多,我们的饮食方式也逐渐发生了改变。现在我家养的牦牛只有很小一部分供自家食用,大部分都会加工成风干肉,拿到市场上去卖,卖来的钱可以买很多别的东西……”丁增群培呷一口茶,停了一下说,“这应该是现代文明生活的一种体现吧。”
“请问你想给谁买,想要什么样的效果呢?虫草、藏红花、野生灵芝这些都是很好的东西……”在自家经营刚开业的土特产商店里,仁青巴姆热情地给顾客介绍着产品。
八月,对于仁青巴姆来说真是个令人欢欣鼓舞的月份,就在这个月初,家住卡若区妥坝乡的仁青巴姆拿到了林权类不动产权证书。
“我们卡若区7个乡镇1213个权利共有人都发了林权类不动产权证书,林地产权变成了有形资本,可以转租、转让和抵押,我就是利用这个贷的款,这才开了这家土特产品店。”仁青巴姆激动地对记者说,“这都是党和国家对我们的恩惠,我要把对党的这份恩情回报给社会,慢慢地去学习法律,懂法、守法,诚信经营,用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做一个好商人。”
听完仁青巴姆的话,记者不由得感动起来,感动于党和国家对昌都人民的关爱,感动于昌都人民的心存感恩和文明进步。
劳作方式机械化、生活方式与经济发展合拍,懂法、守法,诚信友善,这就是康巴人民眼中的现代文明生活。
文明带来和谐,亲善产生幸福,美德唤醒良知,信任滋润快乐。如此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昌都人民已逐渐成长起来,昌都的美好明天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