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医援暖民心
——昌都市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扫描
本报综合报道组
2015年8月,第一批“组团式”医疗援藏队抵达昌都,带来了先进的医疗理念和过硬的医疗技术。一年多的时间里,援藏医疗专家们为昌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倾注了智慧、心血和汗水,提升了受援医院自我发证能力,极大缓解了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难问题,增进了各族人民福祉。
提升水平的新型引擎
昌都市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仲春介绍说,自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开展以来作,市人民医院自我发展能力取得了格局性提升,成功创建“三乙”综合医院、医疗医技水平明显提升、医院管理步入规范化轨道、医务人员素质不断增强。
实施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实现了由以往“游击战”转为“阵地战”。重庆市各受援派医院与昌都市人民医院建立起长期帮扶机制,在资源共享、科研共推、人才帮带、远程会诊等方面开展纵深合作,为昌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和智力支撑,全方位、深层次地提高了全市整体医疗保障和服务水平。
昌都市人民医院外二科主任殷成宇告诉记者:“工作开展以来,先后有3名医生加入外二科的队伍,给大家带了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思路。”
据统计,截至今年八月初,昌都市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硕果累累,成效凸显,在市人民医院成功打造了重症医学、急症创伤、心血管、眼耳鼻喉、儿科5个优势专科;推广动态血压监测、ICU肢体气压治疗、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困难气道处理等新技术42项;建立健全35项医疗管理制度,制定11项日常管理制度;累计组织专题讲座102场次,开展教学查房439次,疑难病例教学研讨190次……
凝聚人心的重要抓手
邓毅是2015年重庆市短期援藏的专业技术人才之一,在昌都市藏医院工作。一天下午,他接诊了一名左手简单包扎的藏族妇女。解开包扎后,只见整个手背肿胀紫黑,长满大大小小的脓疱。
患者是左手被竹签之类锐物刺了一下后逐渐恶化。在仔细检查后,邓毅认为病情已发展成为骨筋膜室综合症。而这种病是骨科急重症,轻者可致肢体功能残疾,严重的会截肢甚至死亡。一番讨论后,决定当晚就给患者施行急诊切开减压清创术,尽最大可能保住左手。手术一直到午夜,才顺利完成。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开展以来,昌都各援藏医疗人才累计诊治农牧民群众上万人次。特别是今年5月11日,丁青县发生“5·11”地震。援藏医疗人才不顾余震频发危险,第一时间深入抗震救灾一线,成功挽救了18名重伤员的生命,被当地群众由衷地称赞为“好门巴”“活菩萨”。
昌都市分管卫生工作的副市长卓嘎说:“各族群众在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中,充分感受到了党中央的关心关怀,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更加自觉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坚决反对达赖集团的分裂破坏活动,进一步凝聚了人心,使我们牢牢掌握了反分裂斗阵的主动权。”
惠及人民的实在举措
昌都地处偏远,东南西北四不挨,距成都、拉萨、昆明、西宁等周边城市均在1000多公里以上,加之山高谷深、交通不便,患病群众转诊难度大,全市每年都有近百人在转诊过程中失去宝贵生命。“看病难、看大病更难”长期困扰昌都各族群众身体健康,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民生大事。
“大病不出市”一直是昌都群众梦寐以求的夙愿,开展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可谓雪中送炭。援藏医疗人才瞄准最薄弱环节,精准发力,打造尖刀专业、核心科室,推广新技术,填补了大量技术空白,以前看不了的病现在可以看了,以前动不了的手术现在可以做了,以前没有的科室现在也建起来了,有力提振了群众对市级医疗服务的信心。
一年时间里,累计诊治急诊和住院病人9500余人次,参与各类手术1100余台次……援藏医疗专家主持开展的脑膜瘤、垂体瘤、腰大池穿刺引流、气管切开等20余项手术,均为首次在昌都开展,累计成功抢救危重病人200余人次,有效缓解了广大群众对重大疾病的“恐惧感”,填补了藏东医疗史多项空白。昌都市人民医院转诊转院率较同期下降20%,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提高18%,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得到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