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昌都新闻>

​昌都市结合实际开出妙方 下活精准扶贫一盘棋

2016-09-19 09:31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昌都,高山林立,峡谷纵横。地理环境的制约,阻碍了昌都的发展。长期以来,贫困成了昌都的代名词。近年来,昌都人民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飞跃。

特别是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昌都市主动出击,打破惯性思维,采取超常规思路、超常规举措、超常规力度,因户因人施策,与时间赛跑,向贫困宣战,消除贫困、实现全面小康正稳步推进。

易地搬迁拔穷根

日前,记者来到昌都市洛隆县孜托镇阿托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时,这里机器轰隆,人人争分夺秒,个个聚精会神,只盼安置点早日建成。为了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洛隆县委副书记、县长群泽巴登亲自在此蹲点“督战”。

群泽巴登告诉记者:“安置点占地面积300亩,可以解决44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3458人的易地安置问题。”

他说,工程自今年3月开工以来,一直遵循“六靠”“五方便”的工作原则,把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还配套建设了幼儿园、卫生院、菜市场及活动广场等服务设施,目的就是要让搬迁群众住得稳、留得住,让他们远离恶劣的生存环境,远离贫困。

阿托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是昌都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一个缩影。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昌都市坚持以促进贫困区域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主题,以根本改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为主线,把特殊贫困区域确定为主战场。安置点建设严格遵循“六靠”“五方便”“两避让”“八到农家”“七新”等要求。据了解,昌都市第一、二批扶贫搬迁安置点共152个,7740户、3485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382户、24419人。截至目前,已开工建设143个,开工率94%。

文化遗产助增收

记者走进昌都市江达县波罗乡农牧民手工业合作社时,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朗加正在认真地教学生木刻技艺。

波罗木刻是当地有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过去,这一古老技艺并没有让他们富裕起来,作品没能转化为商品,只能孤零零地呆在角落里沦落为“艺术品”。

今年,在市、县两级扶贫办的帮助下,投资133万元成立了农牧民手工业合作社。朗加义不容辞当起了负责人,他说:“我一定要用技艺帮乡亲们走上‘富裕路’,摘掉‘贫困帽’。”

在市、县两级扶贫办的帮助下,他们的产品销到了昌都市里,销到了首府拉萨,走出区内,远销四川,并且还走进藏博会,为更多的人所青睐。一年下来,有160多万元的收入。

现在,合作社共有41名工作人员,其中38人来自贫困家庭。除木刻外,朗加还教授藏香制作和藏纸制造。“只要他们愿意,无论男女都可以来学,都可以来合作社工作。”

现在,朗加一心想的是让更多的群众掌握技艺,靠技艺走上富裕路、脱贫致富,门派秘密、传男不传女等“古训”在他看来已经不再重要了。

今年23岁的曲扎是江达县波罗乡冲桑村的贫困户。跟随朗加学习波罗木刻技艺已经一年多。“我现在还不熟练。刻一块经版要5天时间,熟练的师兄1天就可以刻出来了。”他对记者说道。

朗加告诉记者,像曲扎这样的学徒工加上计件工资,一个月能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出师后,就不同了,4500—10000元不等,全凭个人能力了。”朗加高兴地说。

特色产业帮致富

产业脱贫是昌都市打的一张重要特色牌。藏香猪、藏香鸡养殖在昌都市很多地方都形成了规模。卡若区俄洛镇俄洛村康巴藏香鸡养殖基地内,藏香鸡遍地,鸡蛋满箱,让群众欢欣鼓舞。该基地共解决了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3人的就业问题。

江达县波罗乡古色村藏香猪养殖基地内,藏香猪满地跑,个个膘肥体壮,让贫困户看到了年终分红的希望。

日前,记者走进洛隆县洛宗特色产品开发公司展览室时,琳琅满目的糌粑产品让记者目瞪口呆,种类有23种之多。

包装车间内,新荣乡通那村1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布珠正忙着包装糌粑,他告诉记者,在公司上班他每月能增加现金收入2000元。

群泽巴登告诉记者,由于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洛隆糌粑产品虽好,但却难以远销。可就是这样,洛隆糌粑产品一年也有2000万元的收入,解决了22人的就业问题。“相信,随着公路修通后,会有更多的人认识洛隆糌粑,公司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会解决更多的人就业,帮助更多的人致富奔小康。”他最后信心满满地说。

坚决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是昌都大地最响亮的口号。

“‘十三五’期间,昌都市将脱贫3.46万户、17.05万人,今年计划全市脱贫4.03万人。在脱贫攻坚战中,我们大胆创新,提出了‘五加n’工作模式,如今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保障兜底脱贫、生态脱贫等工作已全面启动,相信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昌都市扶贫办党组书记常红强信心十足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