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巴由西藏原始部落象雄文化同原始宗教苯教中的“巫术”和“图腾”结合后所演变,并随着长期发展,形成规模。热巴舞又名铃鼓舞,是“卓”中最精彩的一种舞蹈形式。
丁青热巴,表达的多是辟邪祛祸、祝愿风调雨顺、人畜平安、吉祥安康之意。其表演形式是男持铜铃,女持手鼓,绕圈走动,翩翩起舞。在铃鼓声中,通过跳、转、翻动作,园好场地,招徕观众。男舞者腰间系用羊毛或牛毛编织的染有三色或无色的网穗辫条,随着各种强劲有力的高难度动作,网状穗辫飘起,刚中显柔,潇洒自如。进入高潮,男子似雄鹰一般单腿跨转,腾跃飞旋;女子手持手鼓和鼓槌,高举头顶,翻转身子欢舞,犹如孔雀开屏。在鼓点阵阵、节奏鲜明的摇铃声中,向观众传递着欢乐的气氛,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热巴舞者飞扬洒脱的激情与豪迈。1979年12月,丁青县成立一支由30人组成的业余文艺宣传队,成为丁青固定的文艺团体。1984年9月被定名为“丁青县热巴队”,以演出热巴为主,兼演具有丁青特色的锅庄、山歌、“新嘎”、“达瓦”等。
1985年1月,经县委、县政府和地区文化局批准,该队与昌都县锅庄表演队、芒康县弦子表演队一道,都被组建成为“乌兰牧骑式文艺专业队”,并定名为“丁青县文工队”。1987年,丁青县吸收一批年青的文艺人员充实到热巴队中,并从昌都、拉萨、北京等地请来文艺专业人员对其进行培训、辅导,以提高节目质量。经过几年在表演形式、风格、技巧上的大胆探索,舞蹈形式突破了行、圈式的框框,大胆采用“八字形”、“对角形”、“半圆形”、“三角形”等形式表演,取得良好效果,各界人士及广大观众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截止2015年底,丁青县拥有1支专业民间艺术团,各乡(镇)拥有业余文化宣传队10余支,常年为广大农牧民群众进行表演。
丁青县人民群众能歌善舞,文化氛围浓厚,是藏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艺术——热巴艺术的发源地,并受到良好的继承发扬和保护。2002年被自治区冠以“热巴艺术之乡”的美誉,丁青热巴于2005年12月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在2006年首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荣获“太阳神鸟”金奖。丁青县热巴文化艺术节暨冬虫夏草交易会自2000年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15届,每年都吸引着大批游客慕名前来一睹热巴艺术的风采,感受热巴艺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