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15 21:30 来源:西藏日报 点击:0
|
|||
本报记者 闫党恩 “我学的是土木工程专业,2012年作为引进人才来到昌都后,正赶上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不仅学有所用,还逐步成为业务骨干。”看着浸透着自己智慧和汗水的茶马桥飞跨澜沧江,西南交通大学毕业的小梅对当初选择进藏十分自豪。 2010年以来,为有效解决农牧、水利、交通、医疗等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紧缺问题,昌都市积极创新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政策和体制机制,完善符合各类人才特点的选人用人机制和引才聚才机制,搭建广阔的用人平台,累计从内地高校引进医疗卫生、畜牧兽医、矿产、水利等类紧缺专业技术人才660多名,为昌都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建立拴心留人机制 针对地区条件比较艰苦的实际,昌都将毗邻的西部11省区市作为引进人才的重点生源地,研究制定引进人才工作方案和计划。与人才引进院校沟通联系,通过网络媒介、学校宣传栏等渠道向100余所高校发布《引进人才公告》,广泛宣传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按照“自愿报名、择优录用”的原则,先后在各大院校召开专场招聘会2000余场次,面试毕业生1500余人次,与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初步达成意向协议。 “我们坚决不折不扣地落实各种补贴,引进人才该享受的待遇一定会补贴到位。”昌都市人社局副局长杨海生说。昌都严格执行干部职工按年休假制度,切实保证干部职工每年休一次假的权利。针对越是基层人才流失越是突出的实际,昌都采取有效措施,制定地方性优惠政策,切实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经济待遇,真正让人才在基层“有苦头就有甜头、有付出就有回报”,让人才留在基层、服务基层。 年轻有为的干部,在参加工作的时候都是抱着一腔热情、抱着要干一番事业的心投入工作中的。昌都不断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建立公平、合理的用人机制,让老实肯干、有德有才的引进人才,让那些没有任何关系和背景的年轻有为者有用武之地,给他们提供成长和干事创业的发展平台,长期保持自觉投身到工作中去的热情。 营造良好的用人氛围 俗话说:“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要让人才能引得来、留得住、干得好,除了物质待遇,良好的环境也很重要。 昌都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大力挖掘先进、宣传先进,发现典型、推崇典型,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 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各级党委政府、人才工作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树立服务意识,增强服务意识,付诸实际行动,从政治上多关心,生活上多关怀,感情上多关爱,切实解决引进人才工作、生活上遇到的困难,让引进人才感受到关心和重视,心理得以慰藉,真正让人才安心工作、报效昌都。 创新用人机制,通过海选提拔任用干部,打破论资排辈,破格使用、放手使用,使人才脱颖而出,从而最大限度地吸引人才和发挥人才的作用。加大对基层干部的考录工作,在市直单位公务员招录考试中,加大对基层引进人才的倾斜。 加大引才政策扶持力度 昌都市积极同自治区沟通协调,加大引进人才政策扶持力度,确保引才工作取得实效。根据我区关于引进人才的规定,结合昌都实际制定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对引进人才的工作安排、工资待遇、安家补贴、住房问题等方面给予倾斜照顾,打消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坚持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在考核奖励、评先选优、培训深造等方面重点考虑引进人才。 创优发展环境,激励人才融入建设昌都行动。始终坚持以待遇留人,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支持,先后投入一百多万元用于引进工作经费。为引进人才每人每天补贴50元,提供自助餐,集中解决引进人才的用餐问题。建立组织人社部门与优秀人才联系制度,加强沟通、解决问题,确保引进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在引进人才分配时,优先向地、县直机关倾斜。 昌都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李富忠说:“除了用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外,我们还加强了对引进人才‘老西藏精神’的宣传教育,使他们自觉牢记使命、忠于职守、爱岗敬业,自觉践行‘老西藏精神’,共同建设富裕和谐幸福法治文明美丽昌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