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08 16:26 来源:西藏日报 点击:0
1951年1月20日昌都小学开学,拉开了西藏现代教育的序幕。进入新世纪,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两基”攻坚工程的实施,昌都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2003年,昌都基本实现“普六”。2004年到2007年,昌都和全区一道实施“两基”攻坚,从2008年开始,昌都教育事业进入巩固提高“两基”成果阶段,2011年,昌都通过国家“两基”督导验收。
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影响,加之重视投入不够,软硬件不达标,管理不到位,昌都教育在短期内急速滑坡,曾经辉煌的昌都教育与区内其它兄弟地(市)拉开了差距,高考、中考、小考平均成绩甚至全部低于全区平均水平。
从2011年开始,昌都市委、市政府把教育摆到涉及国家和民族发展未来、关系昌都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与此同时,出台了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确立了“巩固成果、扩大覆盖、提高质量、提升四率”总体工作要求,理清了全市教育发展思路。大力实施教育追赶战略和振兴工程,每年召开教育工作会议,多次召开教育专题会议,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大打教育翻身仗,短短几年时间,昌都教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全面加强市委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担任书记的市教工委,把大批教育出身干部提拔到各县分管副县长领导岗位上来,开展了乡(镇)中心校校长进入乡(镇)领导班子试点工作,为发展教育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和组织基础。各县(区)、各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一把手亲自抓教育,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大,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同时,教育资金投入不断加大,办学条件日益改善。“十二五”期间,昌都市、县两级政府地方财政配套教育资金每年不少于1亿元,2014年达2.19亿元。昌都市还先后实施了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初级中学完善工程、小学规范化建设、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艰苦边远地区农村教师周转房工程和学前教育普及推进工程,改扩建中小学216所,新建市四高等一大批学校,全市教育基建累计投资21.3亿元,新建校舍40万平方米、改扩建校舍87万平方米。
为了提高入学率,昌都积极实施党委、政府发展教育“一把手”工程,建立了“六长”责任追究制,推行“四问责”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把教育工作成效作为衡量政府工作特别是衡量县长、分管副县长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政府市长每年与各县县长签订教育事业控辍保学目标责任书,把控辍保学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年终考评,各县(区)建立了“双线”目标责任制,按“纵向到村、横向到校”要求开展劝学控辍工作。
为改变教师短缺和流失严重的状况,自治区昌都工作会议决定,给予昌都连续5年每年定向培养200名师范生优惠政策,并给予区内3000元、区外4000元补助政策。市委作出清理借调教师决定,规定教师跨地区、跨系统调动必需上市委常委会研究。每年投入200万元对基层学校教师实行交通补贴,按区类划分对基层教师发放生活补助。2014年全市建成教师周转房27650平方米553套。2012年以来派出教师参加“国培”、“区培”6000余人次,实现教师轮训一遍目标。
随着学生入学率的稳步提升,为破解“高考、中考、小考平均成绩均低于全区平均水平”的尴尬局面,昌都教育系统通过突出学生德育、强化教育教学质量绩效考核、推动特色教育、完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等措施,不断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全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昌都幼、小、初入学率都大幅提高,高考上线率更是交出了“五年提高了31个百分点”的好成绩,三年有7名学生考上清华、北大。
昌都市教育局局长次仁告诉记者,“十三五”期间,昌都市将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和教育强基工程,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形成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需要的强大正能量和全社会重教意识,扎实有序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各项工作,努力缩小城乡、县域、校际之间的差距,抓紧创建一批区内有地位、区外有影响的知名品牌学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努力解决上好学的问题,尽力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