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六个新型昌都”之科学发展篇
藏东崛起看今朝
本报记者 罗布
铿锵,激昂——科学跨越发展在藏东大地上奏起最强的乐章。
浓墨,重彩——经济社会发展在藏东大地上绘出最美的画卷。
5年前,寓居在达玛拉山腹地的达若村是卡若区如意乡的一个贫困小山村。在短短的几年内,该村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从大山深处走了出来,住上了新房,喝上了自来水,用上了电;他们立足资源,兴办了村集体经济,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他们避免坐吃山空,走出达若,谋求发展。全村经济建设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群众思想观念得到极大转变,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如今的达若村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达若村的变化,达若村的发展,是昌都科学发展的一个缩影。
昌都,位于藏川滇青四省区结合部,区位优势明显,历史上是茶马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后作为川藏公路枢纽和西藏面向祖国内地的大通道,曾经是西藏最繁华的地区之一。
由于环境制约、中心转移、机遇错失、思想观念落后等原因,昌都在全区发展中的地位不断下滑。
然而,在底子薄、积累少、社会发育程度低、发展能力弱、山高谷深等条件下的昌都,并没有放缓发展的脚步,而是突破瓶颈,敢于弯道超车,以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见证着精彩跨越。
2012年10月15日这一天,在藏东各族人民心中,它注定刻骨铭心。自治区昌都工作会议在拉萨召开,这是自治区历史上首次专门为一个地区召开的全区工作会议,也是自昌都解放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第一次专题研究昌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一次重要会议,为昌都的发展与稳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在昌都发展史上,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013年,9月26日至27日,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在昌都调研时,提出了建设“六个新型昌都”的战略要求,更加明确了昌都在西藏、在整个藏区的重要战略地位,为做好昌都工作指确定了新思路、提出了新举措、明确了新方向、注入了新动力。
2014年,10月20日,昌都的历史翻过了崭新的一页,撤地设市的消息,如希冀之钟敲响,一声声,震寰三江大地。
撤地设市,标志着昌都进入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今日昌都,正乘着建设“六个新型昌都”的东风,踏着时代的最强音,迈向了科学发展、谋求跨越的新征程。
一瞬间,正涌动着一股汹涌澎湃的发展春潮。
把握历史机遇 坚持科学发展:昌都与全区平均水平差距逐步缩小
秀美山川,三江并流,壮丽风景,大自然赋予昌都独特的自然条件。但由于欠开发、欠开放,在全区的发展版图上,昌都扮演者追赶的角色。
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心系昌都、情注藏东,把做好昌都工作摆到全区、整个藏区乃至国家安全稳定的战略高度,对昌都高看一眼,厚爱三分,陈全国书记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加倍关心、重视、支持昌都工作,先后三次亲临昌都视察指导工作,先后就昌都工作作出近200个重要批示,提出了“抓住好机遇,用好新优势,开创新局面,打造和谐、富裕的社会主义新昌都”的殷切希望。
发展的责任、紧迫感铭刻在昌都广大干部群众心头,区党委常委、昌都市委书记罗布顿珠多次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昌都所有问题的基础。当前昌都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优越的创业环境,我们要敢于正视现实和差距,抢抓历史机遇,以全力推进昌都跨越式发展、科学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责任感、紧迫感、危机感和使命感,扎扎实实地做好昌都稳定发展各项工作,把广大人民群众思稳定、盼富裕、求团结、奔小康的强烈愿望变成美好现实。
把握机遇,才能赢得发展主动。昌都立足地方实际,在科学发展的实践中,作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探索——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符合昌都实际的发展路子,大力实施“强工兴市、东西发展、创建基地、夯实三基”构建富裕和谐文明昌都发展战略,在全区经济发展格局中准确定位、寻找机遇,全市经济保持了跨越发展、奋力追赶、后发优势日益显现的良好势头。
务实的态度,明晰的思路,科学的规划,使昌都经济发展逐年提速,2011年以来,各项经济指标连续保持2位数增长。截止2014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速排在全区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全区第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全区第一,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全区第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全区第一,创近年来最高,昌都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藏东经济强区正在崛起
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大力实施中东西战略,藏东地区要发挥连接川、滇、青的区位优势,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圈,加快矿产、水能资源开发,着力建设区域经济中心、有色金属生产基地、“西电东送” 接续能源基地、“三江”流域精品旅游区。
昌都已是藏东经济发展战略的主战场。
三年多来,市委、市政府顺应新形势新变化,跳出昌都看昌都,立足西藏看昌都,融入全国看昌都,放眼世界看昌都,冷静地审视市情:昌都地处边远,这是劣势,但正因区位滞后而成就了许多蕴藏巨大有待开发的优势资源,是优势。市委、市政府对市情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要点把握准确,发展思路不断丰富,发展的道路不断明晰,找到了符合昌都实际的发展路子,昌都已经站在新的更高历史起点上。
面对大开发、大建设的历史机遇期,昌都激情澎湃,浓墨重彩。
实施“强工”战略、推进城镇化建设、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圈、建设国家能源接续基地有色金属基地和藏东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基地“三个基地”、打造“三江”流域精品旅游区的科学布局,已为昌都建设藏东经济强区找准了切入点。
要让蓝图变成现实,昌都人不仅需要胆识和勇气,更需要理性和智慧。
在历史机遇面前,昌都用实力证明自己。
2013年,全市GDP总量首次突破百亿大关,2014年达到128.1亿元,同比增长22.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9142元,同比增长10.2%,增速列全区第一。
有一组数字最有说服力:2013年,三次产业比重为16.3:41.2:42.5,第三产业规模超过一、二产业,接近一半;2014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6:40:44二、三产业占主导地位,全市国民经济发展逐步趋于合理。
日益改善的藏东交通,让昌都经济列车史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东接西贯、南进北联”公路骨架已被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撑起,“提升干道、打通乡村、发展航空、建设铁路”的思路正体现在交通网络大脉络中。全市交通公路总里程达1.39万公里,机场安全飞行正常率连续6年递增。
“十二五”以来,昌都按照“大城建、大产业、大发展”的思路,大力实施“提升中心、创建新区、发展乡镇”战略,一批涵盖道路、桥梁、学校、通讯、公园、供水、防洪等市政项目已投入使用。
昌都这座藏东古老重镇迎来了城市建设史上最大的盛会。旧城改造大刀阔斧,新区开发建设如火如荼,一年添新景、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这一雄伟目标,正由期待变为现实。全市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一个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生活舒适的现代化城镇正逐步形成。一座“工业发达、商贸繁荣、布局合理、配套齐全、功能完备、环境优美、文明有序、特色鲜明”的“藏东明珠”指日可待。
科学的规划、夯实的建设,让昌都的基础建设触天达地。路网、水网、电网、讯网,网起了藏东人民的幸福生活。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来过昌都的人都能感受到,近几年昌都的变化可谓是日新月异、万象更新。
放眼藏东,在10.86万平方公里的三江大地上,正涌动着一股汹涌澎湃的科学发展浪潮。
一个富裕、和谐、幸福、法治、文明、美丽的社会主义新昌都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藏东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