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绚丽幸福文明之花
——昌都新农村建设纪实
本报记者彭虹
隆冬时节,行走于藏东大地的农牧区,一幅幅美景映入记者眼帘:一幢幢现代楼房依山傍水,一排排藏式别墅整齐划一,一座座藏家小院国旗飘扬,一条条乡间小路干净笔直……。星星点点,犹如颗颗明珠,镶嵌在三江大地;鳞次栉比,更像串串音符,演奏着科学发展、安居乐业的和谐赞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美好企盼,如今“广厦千万间”在昌都安居工程建设中变成了现实。走进昌都县如意乡达若村次仁扎西的庭院中,迎面就是一幢漂亮的两层小楼,跟随主人走进宽敞明亮的房屋里,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一应俱全,时下正流行的以吉祥八宝图案为主的藏式装修使房间内更显富丽堂皇。他喜笑颜开的告诉记者说:“能住进这样舒适、漂亮的房子是我一直的梦想。如果不是有党和政府的安居工程政策,我这个梦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实现。”
近年来,昌都大力实施以安居工程为突破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着“巩固好、完善好、再提高”的目标要求,扎实推进以深化安居工程为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得到有效解决。今天,昌都农牧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生活条件极大改善,消费结构开始多样化,日子越过越红火。
集中与分散 幸福之花遍三江
安居工程,是昌都发展史上最壮美的举措,如春风一般吹拂藏东大地,像甘霖一样遍洒三江大地,昌都农牧民群众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安居工程带来的实惠。
安居工程,一个重大的决策,一项宏伟的工程,自2006年开始在藏东在这片高山厚土上如火如荼地展开。
昌都地处横断山脉,幅员辽阔,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昌都新农村建设必须因地制宜,从高山牧场到沟壑纵横的峡谷,新农村建设如颗颗明珠,镶嵌在三江大地。
2014年,昌都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按照集中安置点建设与分散户建设相结合,在2013年取得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政策,以点带面,全面推广,继续在国省道沿线、县城乡(镇)附近、旅游景区及邻省交界推进57个高标准新农村(美丽乡村)集中安置点建设,实施完成集中建设3064户的安居工程及水、电、路、亮化、绿化、村民公共服务中心等公共基础配套设施。
人居环境 幸福之花溢群众脸上
“过去,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满地,牲畜满村跑,垃圾满天飞。如今村道宽了,路好走了;路灯亮了,晚上走夜路更方便了。许多农牧民家中第一次有了独立的卧室、厨房、牲畜棚圈,用上了自来水,村庄环境从以前“脏、乱、差”变成现在整洁、优美、配套设施齐全,一大批家电、家具进入了我们寻常百姓家,我们现在的生活是越来越甜美了。”边坝县边坝镇群众扎西脸上绽放出灿烂幸福的笑容。
在安居工程建设中,昌都地区坚持把加强农牧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作为“生产发展”的关键,以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为契机,重点加强事关农牧区长远发展和农牧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水、路、电、广播、电视、邮政和改变村容村貌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2014年,昌都按照自治区下达的建设任务指标,共实施完成240个行政村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同时紧紧结合全地区开展的“八小工程”建设,大力实施小硬化、小照明、小广场工程。完成总投资25104万元,其中:完成自治区补助16651.1万元,地区配套4118.4万元,县级配套2083.2万元,群众投劳(折资)2251.2万元。项目覆盖受益达17747户、100879人。
安居乐业 奏响群众致富曲
安居不是目的,依托安居建立产业,实现农牧区经济跨越式发展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昌都以安居工程为载体,转变发展方式、重构产业链条、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子。
既要“安居”又要“乐业”, 享受到了安居工程的惠民政策、住房条件大幅改善的昌都农牧民群众已把精力放在增收上,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迈出更大的步子
紧临317国道的昌都县如意乡达若村,篮球场、卫生室、农家书屋等文化娱乐设施一应俱全,俨然一个大山里的“城市小区”。谈及村里近年来的发展变化,村委会主任罗布次仁说:“我们村依附着紧临国道和城郊结合部的优势,成立了农牧民施工队,组织村里的群众通过劳务输出增收致富,现在群众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一年比一年过得幸福。”
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和基础。昌都在新农村建设中谋长久之策、行固本之举,把群众能增收致富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旋律,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积极培养和壮大农村主导产业,进一步拓宽群众的增收渠道,引导农民发展高效、特色、绿色农业,着力推进“一村一品、一村多品”,鼓励城郊农民积极发展种植业、养殖等特色产业、鼓励农牧民群众劳务输出实现增收致富,农业结构调整得到进一步完善,实现农牧民快速增收的目的,整体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速度。
在新农村建设中,昌都按照“政府补助,自己家园自己建”的原则要求,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凡群众能干的工程都交于群众负责实施,凡群众能干的事均组织群众积极参与。通过新农村建设,群众勤劳致富、创业服务意识不断增强。群众在建设中涌现出了一批批成熟有经验、走得出去的农牧民施工队;形成了一批批运输队、采石队、木工队、画匠队、石匠队等形式多样的农牧民技术队伍;通过建设也培育了一批特色产业,例如石材厂、砂石厂、家庭旅馆、农家乐、小商店、出租门面、茶馆、餐馆、理发店、农机维修站等等,这些技术队伍和小型产业赋予了增收内涵,都使农牧民群众今年在增收领域有大幅度提高。
如今,昌都地区广大农牧民群众的住房条件越来越好,增收路子越来越宽,钱袋子越来越鼓,日子越来越红火,农牧区面貌和群众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的内涵日益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