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昌都新闻>

援藏,让生命进一步升华

2014-08-21 17:04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援藏,让生命进一步升华
——记地区人民医院第七批天津援藏干部董伯岩
本报记者郝鹏举 谭泓
    2013年8月,作为天津市第七批援藏技术干部,天津市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董伯岩来到了昌都人民医院开展对口援藏工作。初到昌都的他克服头疼、心慌等高原反应症状,搬家、整理新宿舍、采购物资,一切安排妥当,没有休息就开始上班。
 
 
董伯岩在灾区为群众检查身体。
 
 
     上班首日,灾情就是命令
 
    2013年8月12日凌晨,昌都左贡、芒康两县交界发生6.1级地震,共造成4个县受灾,此时是董伯岩正式上班的第一天。见面会上,还没来得及把每个人的情况做详细介绍,就接到了启动救灾应急预案、组建医疗队的命令。董伯岩与来自天津的5名援藏医生第一时间请求第一批奔赴灾区,开展医疗救灾工作。“我当时已经是昌都人民医院的一员,更是昌都人民的一员,与大家一起战斗,前往灾区救治群众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董伯岩说道。最终,他作为此次援藏医疗队的副总指挥与13名同事携带创伤急救设备、器械和药品奔赴灾区,赶往受灾最严重的左贡县。                 
    当天下午5点,作为第一支进入灾区的救灾医疗队,董伯岩一行到达了重灾区左贡县田妥乡,车子刚刚翻过海拔5000米的加格拉山口,距离沙益村还有将近20公里的时候,因为塌方,道路中断。大家开始徒步前行,经过1个小时的艰难跋涉,终于在下午6点30分到达了海拔3950米的震中左贡县田妥乡沙益村。一下车,董伯岩就带领一组队员,带上药品和器械进村,冒着不断发生的余震挨家挨户查找伤员。忙碌了一天,晚上,一碗面条就是当天的口粮。进入灾区的第一夜在余震不断中度过。
    从灾后第二天开始,董伯岩一行以沙益村为中心,冒着余震和塌方的危险,翻山越岭,一个个村子,一个个安置点的巡诊排查,每到一处群众安置点,医疗队除了为老百姓诊查看病,还要指导和检查临时水源地的选择与临时厕所的搭建,做好消毒和防疫工作,检查适龄儿童的预防接种情况,查漏补缺疫苗接种,以保证大灾后无大疫。
   “当时,沙益村的一处高山牧场上有一位60多岁的老人,在地震当天转移时摔伤,得到讯息后,我们立即赶往20多公里外海拔4500多米的牧场进行救治,经检查,老人只是肋骨骨折,没有大碍,我就给老人做了胸部固定,又服下了止疼药,当时老人就感觉舒服多了,临别拉着我的手久久不愿松开。”董伯岩告诉记者。“我们又为现场的农牧民群众进行了检查、看病,发放了药品。”
    8月26日,地震发生后第15天,医疗队圆满成了抗震救灾医疗救治与防疫工作。共诊疗病人1300余人次,平均每个安置点巡诊5次,巡诊里程累积达到2300多公里,发放药品5万多元,确保了大灾后无大疫,也创造了6.1级地震“零死亡”的奇迹。
 
    开展爱心义诊,情暖昌都人民
 
    “通过这次地震,发现我们广大农牧区医疗条件十分有限,广大群众卫生意识、医疗意识欠缺,不及时检查身体,小病不及时治疗,往往小病拖成大病。”董伯岩与来自天津的另外10余名医疗援藏干部商量建立义诊队。
    在天津市卫生局和天津援藏干部临时党委的支持下,董伯岩一行的11名医疗援藏干部组建了义务巡回医疗小分队,先后深入昌都、丁青、八宿、察雅等县,累计10余次开展免费义诊活动,共为3200多名当地群众检查身体,免费送药3万余元。
 
    带头献血,转变当地群众观念
 
    2014年6月14日,第11个世界无偿献血日来临之际,为了在昌都宣传普及无偿献血的知识,缓解昌都各医院临床用血的紧张形势,援藏医疗队积极策划和组织了昌都地区首次大型无偿献血宣传活动。“适量献血对人体是有益的,它能稀释血液的粘稠度,让骨髓更好地生长,更好地改善身体的造血功能。”董伯岩向记者介绍。“我们医疗队带头献血,经过我们积极的宣传,前来的群众懂得了利害,积极献血,不到半天就募集到了25人份的新鲜血液,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院临床用血的紧张状况。”
 
    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
 
    一天晚上9点多,正在休息的董伯岩接到急诊电话,一位5岁的藏族女孩因气管异物即将窒息,值班医生以及赶到的科主任都束手无策。他立即赶往医院,经检查,原来是孩子把一支自动笔杆前端的锥状金属头含在了嘴中,家人强行挖取时,笔头不慎被吸入了孩子的气管,幸亏笔头尖端有一小孔尚能进出少量空气,但当时孩子已经窒息昏迷,随时都可能死亡。地区人民医院还没有儿童气管镜,更没有气管异物提取的经验,转往内地最快也要等第二天早上才有飞机,危急时刻,董伯岩想到了一个大胆的方案,气管切开,缓解窒息,取出异物。一般的气管切开以往在地区人民医院都没碰上过几例,像这种小儿的紧急切开更是第一次。董伯岩凭借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设计了一套手术方案,在手术台上一边进行手术,一边指挥着台上、台下的人员进行配合,找来能利用的,临时能找到的各种器械和材料辅助手术。最终手术很成功,孩子的气管被成功切开,窒息得到了解除,异物被取了出来,挽救了孩子的生命。
    到昌都才1年的时间,这样的事情董伯岩已经碰到好几次了。一天晚上,从500公里以外的边坝县送来了一位“特殊的病人”。他是上山伐木时被大树砸中,造成了双侧的胸部多发肋骨骨折、锁骨骨折、大量血气胸的病人,严重的胸部塌陷和反常呼吸,病人到医院时已经奄奄一息,当班医生束手无策的时候,董伯岩赶到病房,立刻指挥大家对手边能找到的器械进行改造,对病人进行胸部外固定和胸腔闭式引流手术,成功的手术及时挽救了病人的生命。
   “治病救人是我们医生的职责,不能因为条件困难、怕担风险就逃避,当一个生命急需救治时,即使有再大的风险我们也要去救治,因为这是上天赋予我们神圣的职责和使命。”董伯岩说道。
    越是条件艰苦越能检验出真才实学,越是条件艰苦越能激发智慧和创造力。“一次援藏,终生难忘,是援藏让我有了一次难得的检验和锻炼的机会,让我的人生变得更有价值和与众不同。可以说,援藏让我生命再一次得到升华。”董伯岩仰望天空坚定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