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妖”伏“魔”送健康
——边坝县科学防治大骨节病纪实
本报记者 刘晓江
蓝天白云下,高山深谷中,昌都地区疾控中心医生泽仁来到美丽的三色湖边,逐个对采挖虫草的农牧民群众查看关节是否异常。“我们正在开展大骨节病调查监测,了解病区病情发展趋势,为疾病防治提供依据,尽快解除病人的痛苦。”满头大汗的泽仁说。
大骨节病以骨关节增粗、变形、运动障碍等为主要临床表现,重者丧失劳动力和生活自理能力,极大影响病人的生产生活,还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障碍,一人得病全家返贫的现象屡见不鲜。
边坝县是西藏大骨节病的重病区,全县3.6万多人口中,患者总人数为4875例,占总数的14.4%。边坝县将大骨节病防治工作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大事,采取搬迁、换粮、改水、补硒等综合防治措施,有效遏制病魔肆虐,现2174例患者中大部分为中老年人,16岁以下儿童大骨节病得到基本消除。
边坝县整合各种资源,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大骨节病综合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下发《边坝县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项目规划》和《实施意见》,明确各成员单位防治任务与工作职责,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分工、社会参与的协作工作机制。在此基础上,每年都积极组织开展巡回医疗送医送药下乡活动,宣讲疾病预防、大骨节病防治知识、卫生基本常识,发放各类宣传单和宣传小册等,改变了群众的陈规陋习。该县马秀乡玉村村民邓巴扎西说:“自从村里通了自来水,不再与牛羊一起喝河水啦,大家经常可以洗澡,防病意识提高了不少。”
边坝县大骨节病区在未实行换粮措施前,农牧民群众饮食结构单一,食用病区青稞比重达到95%以上。同时,病区的农牧民群众收获和储存青稞作物方法不当,导致受到真菌污染产生毒素,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影响儿童骨骼发育,导致大骨节病发生。2000年,边坝县分别在拉孜乡小学试点换大米,边坝镇小学试点换面粉,马秀乡小学试点换青稞,在试点学校免费提供蔬菜和牛肉。
动员全社会对大骨节病重病区边坝镇的拥村、马秀乡的玉村开展捐粮、捐款行动,得到了全县干部职工和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和踊跃参与。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积极发动全体员工募捐了1000余万元资金,每年为边坝县病区援助大米200吨,已连续10年为病区儿童换粮。据2004年、2008年、2010年三次重点病区村监测结果显示,7—12岁儿童大骨节病X线阳性平均检出率分别为13.8%、6.3%和6.5%,儿童新发病率逐渐得到控制。
长期以来,边坝县大骨节重病区农牧民居住环境阴冷潮湿,微量元素含量失衡,导致软骨组织受损,也是引起大骨节病发的重要原因之一。边坝县以实施安居工程建设为契机,先后投入1100万元对8个大骨节病高发自然村的148户、801人患者家庭实施了异地搬迁;投入690万元为209户、1254人患者家庭修建了安居房,并对14个大骨节病病区村实施了改水。
边坝县大骨节病区村Ⅱ度患者1245人、Ⅲ度重症患者525人,基本丧失劳动能力。为减轻大骨节病患者的痛苦,边坝县积极争取国家对成人大骨节病患者实施药物治疗项目,对大骨节病高发村波通村和拥村200余人进行药物治疗。同时,对大骨节病病区群众补硒23541人次、补维生素1367人次。通过治疗后,患者反映疼痛明显减轻,肢体活动明显好转。
大骨节病重点防治对象为0到15以下的儿童。对此,边坝县将病区适龄儿童全部纳入集宿制学校,使其享受“三包”政策,切断易感人群的传播途径。同时,在大骨节病区村实施退耕还林(草),用退耕还林(草)补助资金购买粮油等,起到了换粮和改善病区群众生活水平的作用。开展病区优生优育服务工作,提高整体人口素质。将525名丧失劳动能力的大骨节病患者全部纳入到农村低保户范畴,并为都瓦乡旺达村5名70岁以上的大骨节病重患者单独修建了敬老院。
2012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组织的国家级专家评估组,对770名7至12岁儿童进行X线拍片,检出干骺端阳性11例,平均检出率为1.43%,与1999年X检出率的46.3%相比,下降了44.87%,大骨节病患者人数从1999年的4875人下降到了2174人。专家组还临床检查了428名7至12岁儿童,未发现有临床病例。据此,专家评估组认为边坝县大骨节病病情总体上已达到国家控制标准。
“综合防控措施的落实还有很多难题,尤其是在昌都这样的贫困藏区。”昌都地区行署专员阿布说,大骨节病综合防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初步测算仅异地育人、移民搬迁就需要约20多亿元,仅仅依靠自身力量根本无法实现,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