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靴具有工艺精巧、色彩鲜艳、防寒保暖、结实耐穿等特点,且式样特别,左右可以换穿,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蕴涵着深厚的藏民族文化。
在西藏制作藏靴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传统制作藏靴的村庄遍布西藏各地。近日,记者来到察雅县吉塘镇向巴次成经营多年的藏靴厂,看到他正在指导几个工人精心制作着祖辈传下来的手艺——藏靴。据他介绍,他家祖祖辈辈以缝制做工考究、经久耐用、既能御寒又外形美观的手工藏靴而闻名远近,产品在昌都市场十分畅销,供不应求。通过制作藏靴,一种文化的传承走上致富路也成为他的一个梦想。
“藏靴靴底都是用牛绒捻的绳纳制的,并以粗毛线或丝绵线密密缝制,十分艳丽,经久耐用。”向巴次成介绍说。
谈起自己的藏靴梦,翻开他的履历发现,向巴次成可以说是当地少有的制靴世家,他的父亲曾经也是靠做藏靴养家糊口。今年53岁的向巴次成性格沉稳、做事稳健,13岁就在父亲身边打下手,跟着父亲学着制作藏靴,从小逐渐掌握这门足以养家糊口的一技之长。
2002年,作为村长的他,自己筹资了3.7万元,带领村里的一些低保户、贫困户开始了他以藏靴制作创业的梦想。当时工厂里有8名工人,一年下来可以做到300多双,收入很可观。2005年,县里得知他的创业梦,帮他解决了厂房,进一步扩大了生产规模。但是,一心想把藏靴制作手艺传承给更多人的他无暇顾及销售,被合伙人骗走了资金,一夜之间变得血本无归。2007年——2009年,由于没有流动资金,他的藏靴厂被迫关闭。永远不服输的向巴次成认为,只要人在,手艺在,重整旗鼓就有希望。 2009年一天,在镇农业银行的帮助下,通过小额贷款3万元,重新办起了自己的加工厂,继续他的藏靴制作梦想。
做鞋做了几十年,如果再加上父辈的做藏靴历史,时间更长,在今天的昌都有这样经历的人算是屈指可数了。当年担任村长的向巴次成口才出众,三句话不离本行,滔滔不绝地讲起了他致富的经过。他说:“我们厂现在有6名工人,我们制作藏靴非常精致,全是手工制作,去年我们厂制作了300多双藏靴,平均每双价格在300元左右,收入9万余元,藏靴让我和我们厂的群众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路。”
“我是2009年招来的,刚开始什么也不会,是向巴次成一把手一把手地教会了这门手艺,现在可以独立完成藏靴的制作。我很喜欢这项工作,在这里干得很好,一天能纯挣到70元工资,而且离家近,可以照顾到家里,比外出打工强多了,工作也很轻松,同时还可以学到一技之长。”在向巴次成厂里干了五年多的向巴登增说。
看准市场的向巴次成并不满足于现状,开始制作藏垫,他厂里的藏垫质量好、做工精细,颇受顾客的青睐。如今已成为抢手货,供不应求,一般都是顾客上门定做,工人们一天忙得不可开交。
曾有过一段令人难忘“战斗岁月”的向巴次成倍感欣慰地说道,“曾经的失败使我吸取了更多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日用品供应的充足和人们观念的变化,眼光仅仅盯着藏靴其实没有太大的发展前途,面对今天的市场需求,我们厂开始做起了藏垫,现在一对藏垫能卖到200元,一年我们厂可以生产500对左右,卖藏垫的收入大慨在10万元,藏靴的收入在9万元左右,现在一年的收入近19万元。”
藏靴不仅是一种商品,更是一种藏民俗文化,在向巴次成的眼里,不希望这种传统的手工艺流失,传承到更多的人。他的梦想是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让更多的人投入到这项手工艺的制作当中来,使广大群众通过藏靴的制作增收致富。
裁缝手普嘎游刃有余地操作缝纫机。
向巴次成把已做好的藏靴整齐地摆放在货架上。
工人向巴仁增正在制作藏垫。
向巴次成与工人们一同精心制作藏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