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3 12:40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找准航向破浪行
——西藏第一所医院昌都地区人民医院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彭虹
翻动昌都地区人民医院的一页页院史,就是一个个脉搏跳动的瞬间,当60年的岁月轻轻划过,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定格历史的丰碑。1955年出生,15岁就参加了工作的嘎松多吉是人民医院的一名老医生,见证着医院的发展历程。
翻开一张张发黄的照片,一边介绍着医院的发展。“在我的记忆里,当时十八军在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创建了人民医院。医院只有几间土坯房作为门诊部,吃的是自己亲手种的白菜、萝卜、土豆等一些很平常的蔬菜;虽然那时医院的条件非常差,但是医术水平相当,能做一些高难度的手术。经常看到医生们上门免费为群众看病,受其影响,我15岁毕业就到医院参加了工作,是老师们一手把我培养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医生”。看到如今的医院,嘎松多吉意味深长地说,“如今的人民医院像一艘轮船,在改革的浪潮中找到了航向,然后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中央关怀建“船”身
踏着全国经济建设发展步伐、卫生改革稳步前进的节拍,昌都地区人民医院一步一个脚印,坚实地走过了60年来的每一年。1950年10月,昌都解放。1951年,十八军在昌都成立第三办事处卫生所,所属卫生人员也开始在昌都治病发药,开展医疗卫生工作,拉开了昌都乃至整个西藏医疗卫生事业的序幕。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及民族事务委员会派出了昌都民族卫生工作大队108人,在王真、卢璋两位队长的率领下,千里迢迢从北京出发来到藏东重镇——昌都;1952年9月2日,昌都民族卫生工作大队与十八军卫生人员两股医疗力量,本着艰苦创业的精神,利用原有的旧土房,合二为一,正式成立了昌都地区人民医院。这是西藏和平解放以来成立的第一所综合性公立医院。从此,西藏的医疗卫生事业翻开了新篇章。当时,医院只有18张病床,设有内、外、妇、儿等临床科室和放射、检验等医技科室共计医务人员108人。
自身建设稳“船”身
通过自身建设、国家投资、和援藏省(市)的对口支援,医院现有占地面积56677.4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9261.26平方米。职工生活区建筑面积9665平方米;医院核定正式人员290人,全院现有职工总人数为427人。医院现有床位200张,设有临床、医技辅助、行政职能、后勤服务中心等30个不同专业的业务科室;目前医院有相对较为先进的CT机、CR机、500mA遥控X线机、500毫安X光机、移动式X光机、全自动洗片机、彩色多普勒、艾迪斯飞洛、B超、电子胃镜、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气分析仪、电解质分析仪、电子胃镜、呼吸机、多功能麻醉机、尿道膀胱镜、腹腔镜、尿道膀胱镜、眼科显微手术镜、多参数监护仪等医疗设备,医院常用药品达400种。
培育水手握“航技”
为了在全院上下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昌都地区人民医院制定出了人才培训规划,实施了全方位、有核心、有重点的人才培训战略,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培训出更多的以专科特色医师为骨干,以高素质、高水平护理人才和其他专业技术人才为依托的综合医学人才群体。医院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和在岗培训相结合的办法,选派各部门、各专业人员到区内外大型教学医院和对口援藏省、市医院进行专业培训和学习深造。
通过友好往来和技术合作,使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走上了良性发展之路,从而带动了全院医护人员的科技创新意识,培养了大批“水手”,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了上进的机会,掌握了远航的“航技”。
把握“航向”破浪行
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与免费医疗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院的发展,面对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和实行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给医院生存、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挑战。
昌都地区人民医院紧紧围绕 “以病人为中心”,结合当前卫生改革形势,借鉴企业成本核算管理经验,树立经营新观念,注重成本和效益,以成本核算为切入点,推进体制改革战略的实施,促进医院的改革和发展。医疗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运行成本大大降低,医疗设备的利用率显著提高。各部门之间逐步建立起了相互支持、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各项医疗指标有了新的提高,患者对医院的可信度明显增强,社会效益日益显现。每年完成门诊量达5万多人次,收治住院病人4千多人次,完成各类手术1009多台次,平均处置急症病人8千多人次,进行各类健康体检近5千多人次,平均下乡医疗服务80多人次。
伴随新西藏日新月异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步伐,昌都地区人民医院不断成长壮大。走过60年的艰难发展历程,昌都地区人民医院现已成为具有浓郁藏东特色,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国家二级甲等医院。
昌都地区人民医院找准了奋进的 “航向”,沿着既定的航线扬帆起航、乘风破浪、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