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昌都新闻>

“穿”越60年看昌都服饰变化

2014-03-13 12:38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60年的服饰演变,投射的是色彩、思想、生活的变化。
    从黑灰蓝到色彩缤纷,从样式单一到各式各样,从简单朴素到时尚多变,从传统藏装到藏汉融合……60年来,昌都各族人民群众身穿愈加绚丽多姿的服装,为幸福生活增添了一抹华丽的色彩。

泽仁拉姆向记者展示自家店铺销售的精制服装



    卡若区的“嘟嘟卡”,是昌都人民最早用来经商买卖货品的地方,经过多年的发展,这里盖起了农贸大厦,货品更加齐全,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群众到这儿来。
    来自洛隆县的阿旺一边忙碌,一边招呼客人热情地向记者讲述着,“店子是舅妈的,打昌都农贸市场盖起来,就在这里卖藏族服饰,我来这儿干有好几年了,新老顾客多,过年过节生意更好。”阿旺的店里,各种“天麻”布、“金边”、配饰等,价格不一,有昂贵华美的,有样式简单便宜的,“现在人们都有钱了,买布料做藏装,大多选择昂贵精致的,而配饰是必不可少的,像这种镶满绿松石、珊瑚、纯银制作的腰带,要3万多元,但要是买仿制的就便宜得多,几百元就能买到的。”
    在农贸市场内,像阿旺家经营着布匹、银饰、杂货等生意的商铺有很多。在泽仁拉姆的店里,来自类乌齐县的仁增旺姆正和同伴挑选着货品,“这里的物品又多又好,我们到这儿给小孩和家里添置些东西。”当记者问到有没有做华美的藏装时,她有点不好意思地说道,“稍普通的藏装家里人都有,很好的贵些的还没做,不过现在日子越来越好了,一定会做的。”
    现在,每逢传统的盛大节日时,农牧民群众都会身着盛装庆祝。但老人们说,在解放前,那时别说盛装就是普通的衣服都没有,简直是衣不蔽体。就是到了60、70年代,穿新衣服也是件很奢侈的事情,经济条件差,物质匮乏,购买布料难,想制新衣更是困难。“一件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仁增旺姆说:“以前哪能做新衣、买新衣穿啊,衣服是破了打上补丁又穿,一年四季也只有一套衣服可穿,直到实在穿不上了,又做成小孩的衣服给孩子们穿。我们都盼望过年,过年才有可能做件新衣服。”
    如今,人们时时都可以做、可以买自己想要穿的衣服。在“嘟嘟卡”附近,有多家制作藏装的店面。雇主们根据自己的尺寸买好布料,拿到他们那里加工,也有专门请师傅到家里做藏装的。制作藏装的师傅手艺有着明显的分工,在这家,师傅专门制作普通样式的藏装,价格便宜;而在另一家,师傅只制作华丽的藏装,价格昂贵,但绝对都是纯手工制作。
    今年45岁的巴桑师傅正在精心缝制着切割成小片的水獭皮,“慢工才能出细活,做藏装要求高,必须用手工一点点缝制成,做一件成衣时间赶得紧也得三天。”巴桑老家在察雅,祖传的手艺,精巧的制作,吸引着人们不断前来。
    “做一件制作费最低是400元,现在材料和以前比,面料更细,花纹更好,藏装的样式也吸收了甘孜、安多等地的风格,又融合昌都本地的特色,工艺比以前复杂了。还记得我做的第一件成衣是在我19岁的时候,那时候做得要相对简单些。每年的这个时节,婚礼特别多,所以生意也特别好。”巴桑告诉记者。
    进入90年代后,在传统的藏式服装依旧占据着人们的生活主题时,从内地引进而来的各式服装也悄然涌现。昌都人的服装观念也发生了转变,穿衣打扮日益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更加多元。
    在“嘟嘟卡”旁的幸福小区,多家新开的服装店,西服、牛仔、雪纺、棉麻,价格便宜的外贸单品,也有精致美丽的时尚品牌,前来购置的农牧民群众、干部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络绎不绝。
    随着生活逐渐富裕,昌都百姓对穿戴越来越讲究。讲究衣服质地的舒适、柔软;颜色多种多样;款式五花八门,新颖流行。现在,春有风衣、夏有短裙、秋季休闲装、冬季羽绒服,已成为人们必备的 “行头”。在衣橱里,不同品牌、不同款式的服装可谓琳琅满目。
    不论传统华美的藏装,还是时尚流行的休闲衣,人们穿衣从过去的只求御寒挡风,到注重方便,再到讲好看、舒适、时尚……60年来的服饰流变,见证了昌都人们身体的逐步解放,而身体的解放,也开启了思想解放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