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昌都新闻>

昌都辉煌六十载

2014-03-13 12:38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这是1953年拍摄的建设中的昌都。

    今年10月19日是西藏昌都解放60周年。昌都解放是在西藏历史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1950年,党中央和毛主席发出了解放西藏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西藏。10月19日,解放军在昌都升起了西藏第一面五星红旗,打开了进军西藏的门户,揭开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序幕。

    昌都地区地处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三江并流的横断山脉地带,地区总面积10.86万平方公里,居住着藏、汉、回和纳西等21个民族,总人口64万多人。昌都解放60年来,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7.9亿元,比解放初期增长了40倍。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在昌都安排了建设项目47项,计划总投资131亿元。一批关系民生、提升昌都基础配套功能的重点项目将陆续完工并交付使用。其中,农牧民安居工程、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无电地区电力建设等工程已基本完工,邦(达)昌(都)公路和昌都会议中心等工程正在顺利实施,昌都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新华社发

这是1974年拍摄的西藏东部名城昌都。新华社发

 

这是2000年拍摄的西藏昌都镇街景。新华社发

这是1990年拍摄的昌都地区电厂。新华社发

 

    1951年4月16日,西藏自治区有了第一个邮局——昌都地区邮电局。1990年底,投资200余万元建成的昌都地区邮电综合大楼投入使用,图为大楼营业厅内业务繁忙的景象。新华社发

    1995年4月28日,世界上最高的机场——西藏昌都邦达机场(海拔4334米)正式通航。这一成都至昌都航线的开通不但解决了两地之间山高路险的长途跋涉之苦,而且极大地改善了藏东地区交通条件和投资环境。图为飞机停降邦达机场。新华社发

 

1990年,西藏昌都地区类乌齐县桑朵乡嘎桑一家用上了洗衣机。新华社发

    藏东明珠——昌都已成为一座独具特色的高原新城,呈现出一派繁华美景(2009年3月13日摄)。新华社发

 

这是2009年3月15日拍摄的高原新城——昌都。新华社发 

    2010年9月30日,昌都八宿县农民达珍在采摘自家苹果。近年来,西藏昌都地区八宿县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荞麦种植、特色养殖、蔬菜基地、河谷果业和邦达畜产等五大特色农牧产业带建设,带动农牧民实现增收。新华社发

 

    2009年3月10日,西藏昌都地区实验小学的学生在做课间操,该学校是西藏成立最早的现代学校。新华社发

    这是澜沧江河畔的西藏昌都污水处理厂(2010年10月6日摄)。昌都污水处理厂是西藏自治区建设的第一座城市污水处理厂,也是世界高原地区第一座采用生化技术处理城市污水的项目。新华社发

 

    2009年3月26日,昌都地区实验小学学生嘎松曲西(中)与同学们一起念课文。昌都地区多年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逐步形成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较完整的教育体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华社发

来自西藏昌都农牧区的藏族青年用上了摄像机(2000年10月摄)。新华社发

 

昌都地区卡若区左巴村村民在田间耕地(2009年3月18日 )。新华社发

2009年3月28日,卡若区农牧民跳起锅庄,庆祝首个“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新华社发

 

    昌都地区卡若区左巴村的村民在使用沼气灶(2009年3月18日摄)。近年来,西藏昌都地区加快薪柴替代工程建设力度,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加快发展“绿色经济”。新华社发  

    2009年3月14日,昌都一家旅游商店的老板笑迎顾客。近年来,西藏昌都地区加大改善民生工作力度,积极拓展就业致富渠道,取得明显成果。新华社发

 

这是2000年拍摄的西藏昌都昌庆步行街一角。新华社发

    下图:昌都地区埃西乡日巴村村民滑溜索运送物资;上图:昌都地区修建好的吊桥(2010年10月9日摄)。昌都地区地处横断山脉三江流域,山高谷深,很多地方难以修路架桥,居住在深山里的老百姓过去只能依靠溜索出行。近年来,由国家投资,昌都地区扶贫办负责的溜索改吊桥项目正一批批完成,一条条铁索变成了平稳的吊桥,溜索将成为见证西藏交通发展的“活化石”。新华社发

 

武警西藏总队昌都支队医疗小分队深入邦达草原为游牧民送医送药(2008年7月25日摄)。新华社发

    金碧辉煌的强巴林寺(2010年10月6日摄)。强巴林寺位于昌都镇内马拉山的四级台地上,是藏东地区最大的格鲁派寺庙。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