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昌都新闻>

西藏昌都见闻:康巴汉子发家史

2014-03-13 12:37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今年58岁的洛松朗加多次申请退休,在此之前,他作为一名村长已经工作了30个春秋。现在,他终于看到了“功成身退”的希望。作为典型的康巴汉子,58岁的洛松朗加身材魁梧,慷慨豪爽,并乐善好施。回首走过的路,他说:“变化太大了。”

  1952年,洛松朗加出生在西藏昌都地区八宿县。“我是个孤儿:4岁丧母,8岁丧父,舅舅把我养大。”贫穷的洛松朗加在没有机会上学的情况下凭借自学,掌握了一些藏文,学习了一点文化。

  1979年,中国启动改革开放,很快,变革之风就吹到了青藏高原和康巴地区。“1980年,我第一次当上村长,那时28岁。”当时的日吉村有超过一半人不能解决温饱问题,“睡觉时没有一张卡垫,家里没有一头牛”。

  穷则思变。洛松朗加带领村民开始在县城打工,卖青稞、养猪,什么都干过。再后来,他自学木匠,一年能挣到人民币1000到3000元左右。那个年代,“打工”、“商业”还是新鲜词汇。

  “老观念不行了,旧思想要变化。”1993年,洛松朗加用打工积累的一万多元购置了木工电锯,尝试加工木材,开始了最初的财富积累。2004年,他瞄准西藏交通运输业大发展的机遇,组织日吉村村民办起了农村运输队。当时正值西藏交通大发展和农牧民安居工程启动前后,洛松朗加和村里的农牧民从银行获得贷款,又争取到政府民政部门的支持,买回了村子里第一台货车。“到现在运输队共有56台车子,大家自愿联合,协调揽活,公平分配。”洛松朗加是运输队的组织者、协调人,他用运输队的整体实力承揽工程,然后按顺序将跑运输的机会分配给参加运输队的农牧民。“我们按照顺序来,排到谁家就是谁,大家公平对待。”即便是他自己家的车子,也一定按照顺序来,不搞特殊化,不与村民争利益。

  日吉村的村民开始富裕起来,78户人家已经全部摆脱了贫困,洛松朗加实现了当初“带领那些最穷的村民赶快富裕起来”的愿望。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日吉村富裕起来后,周边农村特别是山上的农牧民十分羡慕,一些自然条件恶劣的村庄希望能够加入日吉村。

  “日吉村最早只有78户人家,后来增加到98户。”洛松朗加说,增加的20户主要是因为孩子上学有困难,考虑到日吉村致富的状况,“他们希望把户口转到日吉村来”。最后,这20户人家成为日吉村村民,同时也加入了快速致富的道路。洛松朗加后来相继开办了家具厂、砖瓦厂、砂石厂,很多人因此富裕。

  根据洛松朗加的介绍,现在他家拥有两台挖掘机、两台装载机、一台拖拉机、两台汽车,房子有多处,仅这些固定资产相加的家底就超过人民币200万元。自己富裕后,这个康巴汉子不忘乐善好施的藏家传统。他将村子里最贫穷的4位年轻人找来问:“你们想不想学技术?”不久后,他自费将4名年轻人送到云南学习藏式雕刻。如今,这些年轻人已成了当地抢手的雕刻木匠。

  30年间,日吉村实现了整村脱贫,洛松朗加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回顾既往,他最大的体会就是“首先思想要解放。曾经有人说修路会死人,我就告诉他们修路不仅不会死人,还会过得更好,不仅能解放人,连牲口都能解放出来。”平坦的公路改变了人背牛驮的历史,村民们交口称赞。

  在退休之前,58岁的洛松朗加承担了培养接班人的任务。目前已经选定了两个副村长进行培养,希望他们能挑起带领村民致富、管好日吉村的担子。退休后,洛松朗加希望能够到拉萨、到内地走走看看,因为过去的30年,这个康巴汉子太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