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3 12:09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一条条城乡就业举措扩大就业范围;一座座漂亮的安居房让“住有所居”成为现实;一项项社保政策编织人生“安全网”;一个个文化惠民工程丰富基层文化生活……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自治区昌都工作会议以来,昌都地区着力改善民生,“十二项民生工程”扎实推进,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社会事业稳步发展、有序推进,社会保障不断扩大……各族人民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改善民生,稳定的根本基础在于改善民生。”区党委常委、昌都地委书记罗布顿珠的话掷地有声。
事实上,昌都地区历来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始终坚持把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昌都地区按照巩固成果、扩大覆盖、强化阵地、提高质量的要求,切实抓好教育工作,打好教育“翻身仗”;不断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加快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等文化惠民工程;努力开辟就业渠道,不断稳定就业形势,继续抓好“军旅式”劳务培训工作……一项项民生事业稳步推进,成效显著。
安居工程向纵深推进
“前年,政府为我家修建了安居房,又宽敞又舒适。我现在种植了核桃树等经济林木,农闲时也出去打打短工,偶尔做做虫草生意,一年下来有3、4万的纯收入,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察雅县烟多镇雪东村的多吉说。
自2006年实施安居工程以来,昌都地区积极开展“亮新招、争先进”活动,转变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各级组织的力量,全力解决困难群众的安居问题,并试点性地推动使用新型施工技术,着力确保安居房建设在民族特色、质量实用上有新突破。
据了解,2006年至2012年底,昌都地区累计完成投资近45亿元,已有超过48万农牧民住上安全适用的新房,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与此同时,昌都地区积极推进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累计共完成示范点建设126个,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项目410个,农牧区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走进卡若区城关镇小恩达村嘎松多吉家,只见新修的两层藏式楼房气派又大方。“在政府的帮助下,彻底实现了人畜分开,村里目前正加紧实施饮水工程,很快就能像城里人一样用上自来水了,我们真正过上了幸福文明的新生活。”谈起安居工程,嘎松多吉很高兴。
昌都地区在开展安居工程建设的同时,对水、电、路和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配套设施建设也进行了科学规划,力争做到整体规划、逐步建设、全面到位、综合配套,实现“水、电、路一步到位、人畜彻底分居”,从根本上改变了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截至2012年底,昌都地区共实施完成农村环境建设整治410个行政村,完成总投资4.4亿元,主要内容是实施村庄道路、文化体育场所、垃圾污水处理、太阳能路灯、农家书屋、村级广播、流动电影、村医疗设备、万村千乡市场、村庄绿化美化“十大工程”。
结合农牧区实际,昌都地区还把安居工程同产业化发展、项目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为日后农牧民群众发展个体经济、集体经济,拓展产业建设和丰富日益增长的文化娱乐需求预留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安居乐业到可持续发展,昌都地区农牧民安居工程内涵正日益丰富。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昌都地区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农牧区可持续发展,大力实施光明工程、星火工程等,因地制宜地使用清洁能源,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免费”成为民生热词
在昌都,从教育到医疗卫生,再到文化建设,“免费”成为各族群众谈论最多的话题。
“孩子上学家里不用花一分钱,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希望儿子在学校能多学点知识,以后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贡觉县木协乡的次旺多吉说。
昌都地区大力实施育才工程,努力实现教育公平,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仅2012年,昌都地区实施了12项育才工程,包括72所小学、10所初级中学的改扩建;新建了103所农牧区双语幼儿园;培训了教师1600多人,提高教师素质等,共计完成投资2.4亿元。
昌都地区教育体育局局长卓嘎说,为打好“三年教育翻身仗”,昌都地区大力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切实把教育事业抓好抓实。
“孩子上学不用操心,家里的老人也有保障。”谈起昌都不断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察雅县卡贡镇的曲珍满脸幸福。
昌都地区大力实施“健康工程”,2012年,实施了1142个村级卫生室小药箱工程;完成地区全民体检工程等,共计完成投资0.16亿元。
医疗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医疗卫生惠民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医疗改革以来,昌都地区138个乡镇卫生院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取消药品加成,实现药品零差率销售。
截至目前,昌都地区农牧民全部享受农牧区医疗待遇,免费医疗经费水平也由2005年的年人均40元提高到2011年底的260元,农牧区医疗制度县、乡覆盖率均达100%,参加个人筹资的农牧民占总数的89%,有效解决了农村缺医少药和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在保障各族群众身体健康的同时,昌都地区还大力实施文化工程,着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有时间,我就喜欢去农家书屋看蔬菜种植技术方面的藏文书籍。这让我学到了不少预防蔬菜病虫害的知识。”卡若区如意乡杜嘎村的洛松次仁是蔬菜大棚种植户,去年,他利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种植大棚草莓,赚了2万多元。
昌都地区深入贯彻落实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制度,充分发挥农家书屋、寺庙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惠民工程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
立体交通和能源网全面铺开
昌都是我区与内地联系交流的重要门户,是发展潜力巨大的藏东明珠。然而,一直以来,交通因素都是制约昌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
可以说交通问题不解决,昌都地区经济发展的路、群众致富的路、改善生产生活的路就不可能走得顺畅。
为突破瓶颈,昌都地区已经勾画出以川藏、滇藏、青藏等国省道公路干线为骨架,以省道303线通达工程、农村公路和经济干线为重点,以航空为补充,打造城乡通达、地县通畅,连接川青滇边界地区和藏中地区交通枢纽的宏大蓝图。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曲直、架桥、开山、打洞的基本思路,提升主道、打通乡村、发展航空、争取铁路,构建综合交通体系也提上了昌都人的议事日程。
在中央、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昌都基本告别了溜索出行,大力开展国省道、通县油路、农村公路和航空等交通建设。到2015年,昌都将全面完成通县油路建设,乡镇通畅率达到60%,基本实现建制村通公路。
昌都地区交通局局长泽仁俊美说,仅2012年一年,昌都地区就实现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6.2亿元。这个数字超过了“十一五”期间交通投资的总和。
芒康县纳西民族乡纳西村的贡秋扎西说:“现在我们这里的交通非常方便,村里的年轻人也因此跑起了运输,增加了家庭的现金收入。”
如今的昌都,交通出行越来越方便,人民群众需求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改善生活品质上。
由于种种原因,昌都还有部分地区没有通电,这严重影响了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
昌都有着丰富的水能资源,能源体系建设后劲十足。坚持先易后难,先解决无电,后逐年提高用电质量和用电水平的原则,昌都地区积极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企业投资,加大微型小水电站、太阳能光伏电站和户用光伏系统建设。
据了解,到“十二五”末,昌都地区将建成110千伏变电站67座,新建与改造35千伏变电站95座,有效缓解昌都电力能源瓶颈制约,为昌都发展稳定和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电力保障。
在保障各族群众生产生活用电的同时,昌都地区还积极把“三江”流域电力能源产业培育成全区战略支撑产业,大力开展“西电东送”接续能源基地建设。
昌都地区积极实施“金太阳科技工程”,在农牧区推广应用新能源。如今,在昌都,偏远的农牧民家里也有了太阳能卫星数字电视,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提高了生活品质。
在建设“六个昌都”进程中,昌都地委、行署全面实施安居、育才、健康、畅通等“十二项民生工程”,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广大群众的收入不断增加,生活质量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