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昌都新闻>

“两基”攻坚夯基础 民族教育结硕果 ——八宿县

2014-03-13 10:47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两基”攻坚夯基础  

民族教育结硕果

——八宿县教育工作发展纪实      

    位于西藏东部的八宿县,随着历史的沧桑巨变,这里民族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生机盎然的八宿大地蓬勃发展。一座座新校舍拔地而起,成为八宿县城乡建设中亮丽的风景。      

    据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八宿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54所,其中县中学1所,县小学1所,乡镇中心小学10所,教学点42所。小学在校生达5076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8.49%;中学在校生达2383人,初中入学率为90.37%;15至50周岁人口文盲率下降到1.51%;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3.89年;全县教师队伍逐年在不断壮大,共有教职员工517人。这组数字勾勒出八宿县“两基”攻坚取得的累累硕果。      

    为加快民族教育事业发展步伐,八宿县委、县府以“两基”攻坚为契机,进一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不断调整创新思路,不断强化政府主导行为,大力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全面加强学校的建设与管理,使民族教育事业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      

    八宿县在2002年启动了“两基”攻坚工作,2003年实现了普及六年义务教育目标,2005年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2007年又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两基”攻坚目标任务的完成,是八宿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标志着八宿教育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目标,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党政重视 思路明确      

    没有民族教育的发展,就没有民族地区的振兴;没有民族教育事业的兴旺,就没有民族地区的团结与进步。长期以来,八宿县为了加快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办人民满意的民族教育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树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经济发展、教育优先”的观念,坚持全党动员、全民动员,以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工作主线,以“两基”攻坚工作为突破口,以素质教育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为重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构建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教育体系。紧紧围绕“五抓五促”,即抓薄弱、促平衡,抓队伍、促质量,抓管理、促效益,抓改革、促接轨,抓机遇、促发展的总体思路大力发展民族教育。      

    近几年来,八宿县一直把“两基”攻坚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稳妥推进“两基”攻坚工作。该县及时成立了“两基”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亲自抓,分管副书记、副县长具体抓,人大监督参与的齐抓共管机制。从2003年到今年,县委、县府先后召开了7次全县教育工作会议和29次教育专题会议,专门研究解决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出台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开展了为教育发展捐款、捐物等活动,这些有效地促进了八宿县“两基”攻坚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县委、县府的领导下,八宿县举全县之力,聚万众之心,精诚团结,形成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的良好社会氛围。

突出重点 统筹规划      

    开展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是“重中之重”,控留保学是“难中之难”。为做好这项“一个都不能少”的工作,八宿县实行行政责任制、工作奖惩制、定期议教制、对口联系等多种制度和措施,实行适龄儿童少年入学通知、辍学月报、辍学学生限期返校等制度,层层落实劝学控辍工作责任制。全县招生工作做到了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学校切实管好用好“三包”经费,利用劳动基地种植蔬菜,多渠道确保了学生伙食供应。各学校建立了医务室,极大改善了学校办学环境,确保了学生的身体健康。一项又一项措施,一份又一份爱心,一个又一个故事,折射了“普九”工作的艰辛和神圣。近三年来,全县劝返辍学的学生近500人,该县2005年荣获地区控辍保学第三名。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打造一支精干高效的师资队伍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所在。八宿县从2001年至今,全县新增教师339人。大量新教师的引进,为该县教师师资力量注入了新鲜血液,结束了八宿县教学点无正式教师的历史,改善了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增添了教师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八宿县以县中学为依托,以培养学生“升学有基础、就业有技能、回家能致富”为办学宗旨,按照因地制宜、按需施教、灵活多样、注重实效的原则,推动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根据经济建设和产业特点,在县中学开设了驾驶技术培训、摩托车修理、卡垫编织、缝纫、绘画、兽医六个职教专业,职教学生达267人,确保学生都能学到一定的文化知识和一门实用技术。      

    八宿县还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目前已建立网络教室9个,光盘播放点16个,远程教育卫生接收点13个,班班通7个。县教育局组建成立了电教站,各学校配备了电教员,现代远程教育蓬勃发展,教育资源实现了共享,教学手段呈现出信息化和多样化特点。

形成共识 各方扶持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是全社会的共识,更是八宿县干部群众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的写照。      

    八宿县想方设法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采取上级拨款、县财政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引导援藏资金向教育倾斜、干部职工为“普九”捐款、对口援助等方式,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从2003年开始实施“两基”攻坚至今,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共投入资金达3000多万元,新建校舍28508平方米,完成县中学改扩建工程,总投资2700多万元。目前,全县小学、初中在学校设置、校园校舍面积,图书、实验室、器材充实方面均达到了有关规定的要求。随着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寄宿制学校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一座座新校舍拔地而起,成为八宿城乡新农村建设中亮丽的风景。学校都基本实现“校园绿化加硬化,设施现代化,教室专业化,信息数字化”。

加强管理 提高效益      

    为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八宿县建立完善了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机制,2006年邀请了重庆市育英小学讲师团和地区教育局教研室的同志为八宿县的教师进行培训,并派出教师前往重庆、拉萨、昌都地区的学校进行挂职锻炼和培训。同时八宿县还组织了教师摸底考试,利用虫草假期对30名教师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集中培训。该县还积极鼓励教师参加自学考试提高学历,共有185名教师参加了提高学历的自学或函授考试。全县累计培训新课程教师400余人次,课改教师培训面达100%。通过培训,全县教师业务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并重,德育为先。八宿县始终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穿到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之中。教学质量是人民群众对“普九”成果满意程度的标尺。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基础。为了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深入地推进新课程改革,八宿县在“两基”攻坚期间重点开展了“一项改革、三个加强”的工作。一项改革即大力开展新课程改革,变“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为“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实现师生间的双向交流。三个加强一是加强教研工作,二是加强新课改教师培训,三是加强学生学籍档案和教师业务档案管理。通过狠抓落实,近几年八宿县教学质量稳中有升,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开拓创新 巩固提高      

    “普九”难,巩固更难,这是“普九”县的普遍共识。为有效巩固“普九”成果,结合实际情况,2008年八宿县把“普九”巩固、加强学校规范化建设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教育工作的三大目标任务。随着“两基”攻坚目标任务的实现,教育发展模式也将逐渐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型转变,学校管理也将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2008年,八宿县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学校规章制度,规范学校的管理。坚持从严治教、从严治校的方针,进一步理顺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办学体制。      

    2008年,八宿县在狠抓教学质量方面结合实际采取了一些措施和办法。首先是采取“送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大力开展教师培训工作;二是充分考虑到该县农牧区学校覆盖面广、生源分散、教学点学生少的实际情况,乡镇中心小学继续实行“校对点”的支教方式,正式老师必须轮流到教学点任教,为学生打好基础;三是实行重奖轻罚的激励机制。 通过全县上下的努力,近年来,八宿县出现了集中乡中心小学、吉达乡中心小学等一批教育管理先进学校;涌现出来拉珍、巴措等众多立足基层、献身教育的优秀教师,教学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2006年该县上内地西藏初中班体检线23人,2007年15人,地区边远初中班录取75人;2007年内地西藏高中班录取6人,其它高中录取73人,2008年上内地西藏初中班体检线20人,上内地高中录取线6人,区内重点高中录取74人,普通高中录取1人,为上级学校培养输送了一批人才。在2006年地委行署召开的全地区教育工作会议上,八宿县的集中乡中心小学获得了“规范化学校管理奖”,县中学和县小学分别获得“教学质量奖”。一张张奖状,一块块奖牌,凝聚了全县500多名教育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凝聚了全县3万名干部群众的殷殷期盼,是八宿“普九”工作迈上新台阶的最好证明。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普九”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巩固提高“普九”成果,任重道远,八宿县还将继续在巩固“普九”成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道路上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