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昌都新闻>

西藏:见证“万元村”的消防工作

2014-03-13 09:20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通夏村,是昌都地区卡若区城关镇的一个农业村。通夏村人是越活越精神,小日子是越过越红火,群众观念由过去被动地“要我发展”转变为“我要发展”的新追求。在新农牧区建设中,他们自觉加强消防工作,让人耳目一新!
  

  通夏村的房子格外美

  站在村外山头上,俯视通夏村,记者发现这个村庄的建筑与其它农牧区村庄有着明显的不同。

  西藏农牧民的房子,基本上都是使用土木或石木构建而成,尽管西藏在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农房改造”政策,但是,受交通与现代建筑材料的限制,农牧民新房的大部分材料仍然是木料。只有通夏村,在三面环山的一个大坝上,一栋栋、一排排房子,在大坝几个高低不一的板块上有序排列着,交替错节,透着现代农牧区的气息。尤其是整个村庄,外墙统一粉刷了白色或浅黄色的涂料,在初春满山浅绿的映衬下,这里仿佛是大城市城乡结合部一个新农庄,显得格外美丽!

  据村长加勇尼玛介绍:“通夏村过去的房子以木料为主。近几年村里加大运输和劳务输出力度,村民不断富裕,现在全村人均收入突破1万元。大家有钱了,把房子都改造了;出于防火的考虑,不是必须用木料的地方,都不再用材料。”2004年,通夏村按照县里和镇上的部署,兴起了农房改造的热潮。通夏村的房子,不但所有墙体全部使用石头、砖块堆砌,增强了耐火等级,而且每一栋房屋都拉开了距离,留出了宽敞的消防通道。

  80岁的贡秋泽仁是通夏村住房历史的见证者之一。还在1999年,贡秋泽仁一家6口人挤住在一间仅有20来平方米的低矮平房,泥巴糊的木板墙,透风不说,又窄又小,年年维修年年破,更让他日夜不安的是怕遭火灾!如今,他家靠劳务创收一举修建了一座270多平方米的新楼房。贡秋泽仁说,“我活了80岁,这样舒心的日子,以前哪敢想啊!”  

  别有情趣的院子

  2006年3月15日上午,笔者在昌都地区公安消防支队支队长扎多的引导下,来到了闻名已久的通夏村,探寻村级消防安全工作。


  从卡若区城出发,大约一刻钟,笔者就抵达了通夏村。在学校旁、公路沿线、村委会院子等显要和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大家的视线不时被刷写在建筑围墙上醒目的消防标语所吸引——“火警电话119”、“预防为主、防消结合”、“家长要教育小孩不要玩火”、“创业千辛万苦、火烧毁于一旦”、“早报警、损伤少”……

  虽然已经是藏历新年正月十六日了,但是村委会院子门口钢架构成的大门门楣上“欢度藏历新春”的红色条幅,仍然鲜艳夺目。跨进大门,就能置身于一个喜庆、热烈的氛围中。

  站在宽敞的院子里,头顶是满目彩旗,春风轻拂,似在热情欢迎远到的客人。这些彩旗是用心装饰的。在院子中央上空,一根铁线横拉而过,两边是院子铁栏杆,一根根细绳疏密有致地自中间向两边斜拉开来,分别固定在铁线和铁栏杆上,由于中间略高,刚好形成屋顶的坡度,细绳上均匀分布的是三角形彩色“飞马旗”。


  从院子台阶拾级而上,那是村委会办公区。站在11级台阶上,左右两片绿地在春风中显露着勃勃生机。村委会房子的占地面积估计只有院子1/3大,成“订书针”形排列;路过绿地就是一座双开的大门,门的两边挂着醒目的牌匾:一边是“中共卡若区委城关镇通夏村党支部”,另一边是“卡若区城关镇通夏村民委员会”;在牌匾的两边张贴着县消防大队赠送的藏文消防宣传画,已经显得有些旧了。  

  村长是“消防官”

  村委会的办公房虽然不多,但其中有一间房门口挂着“消防办公室”的牌子。

  在这间面积不大但很整洁的房间里,两面墙上张贴着“通夏村”《消防安全委员会例会制度》、《防火检查制度》、《火灾隐患督促整改制度》、《消防宣传教育制度》、《公共消防设施、器材管理制度》、《消防安全委员会工作职责》、《党员义务消防队工作职责》、《党员义务消防队巡逻职责》、《消防办公室职责》、《村民防火安全公约》和《消防安全委员会名单》、《党员义务消防队名单》。目前为止,这是我们在村一级组织单位,所见消防制度健全的一处。记者情不自禁地在心里感叹:“万元村”果然不同凡响!

  曾多次指导该村消防工作的昌都地区公安消防支队防火监督处负责人袁保安副处长说:“这个村庄富裕起来后,从村长到村民更加重视消防安全工作。这些消防制度,是他们在卡若区公安消防大队的指导下,针对实际制定的,经过近两年的宣传、推行,已经深入到了村民的心中,执行得非常好。”

  在《通夏村消防安全委员会名单》中,记者注意到委员会由正副主任和3名委员组成,而主任就是村支书记兼村长加勇尼玛。加勇尼玛不但善于带领乡亲们致富,而且高度重视消防工作,他常常在大会、小会上讲:“如果家里面被小偷偷了,但房子还在;但如果被火烧了,房子就可能不存在了。”其中村里的一条消防标语真实地体现了他这种说法:创业千辛万苦,火烧毁于一旦。

  据卡若区公安消防大队参谋徐胜勇告介绍,通夏村是该县实施消防宣传“五进”工作中消防进农牧区的试点。所以,消防监督人员经常来到该村检查、指导工作,并在村委会、学校张贴消防宣传挂图,为每家每户发放消防宣传单,增强村民的消防安全意识。

  现在通夏村是“声音有消防、出门有消防、抬头有消防、坐车能看见消防”,消防已经成为通夏村居民生活的一部份 。 

  灭火演练体现出实战能力

  委员会下设党员义务消防队,由正副队长和10名队员组成。他们的业务受县消防大队指导,平时利用农闲时间开展消防业务技能训练,并进行实战灭火演练。

  采访团就在这个院子里,现场观摩了该村党员义务消防队进行的“手抬机动泵使用”和“两盘水带连接”演练。他们以出警的速度,用一辆专用车将手抬泵、消防队员一并拉到了水塘边。

  这个水塘三面环山,站在人工筑起的水坝上,目睹这个一万多立方米的水塘,记者立刻对即将进行的实战演练充满了信心。不出所料,他们在50多米高的水坝下面点燃了茂密的蒿草坡,火越烧越旺,广大的村民手提水桶跑来了,但他们提来的水并没有阻止迅速蔓延的火势;此刻,接到命令的党员义务消防队赶到后,立即在水坝上面启动了手抬泵,只听发动机轰鸣,水带顺水坝而下,水流飞出水枪,扬起的强劲水柱在3个消防队员的操控下直扑火点……不到两分钟,正在蔓延燃烧的火势被控制、扑灭。

  通夏村消防安全委员会主任、村支书记兼村长加勇尼玛告诉我们:“这个水塘在旱季用来灌溉农田;一旦村庄发生火灾,灭火器控制不了,就用手抬泵到这里吸水灭火;如果起火点离水塘远了,就打开水闸,从水渠取水灭火。”


  这真是一举两得!

  富裕更需要安全保障

  2005年1月13日上午,隆重召开的昌都地委扩大会上,昌都地委书记、地区人大工委主任孟德利郑重宣布:第一个人均收入超万元的行政村在藏东昌都涌现,那就是卡若区城关镇通夏村!

  卡若区2004年度的一项统计数据表明:城关镇通夏村共有村民42户226人,当年全村实现经济收入248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10973元。
  

  通夏村平均海拔3340米,属农业村。这样一个农业村,人均年收入达到一万元,不要说在西藏,在全国来说这也是了不起的成绩。他们究竟是怎么富起来的呢?又为什么这样重视消防工作呢? 

  

  其实,前些年的通夏村人受宗教思想和封建迷信的羁绊,庄稼遭虫害不施药,人生病不就医,而是盲目地求神拜佛。在宗教的消极影响下,大部分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过着“太阳底下的乐趣”、“不求今生求来生”的日子,有不少群众根本不主动把子女送去上学。
  

  通夏村发生如此巨变,靠的是什么?

  通夏村村民布嘎愉快地告诉记者:“我们村有‘四好’,一个是政策好,一个是村官好,一个是党员好,加上发展的机会好,再加上村里人齐心,始终朝着一个目标干,而且干什么都有劲也来钱,日子一天天就富起来了。” 

  老百姓说的好村官,就是通夏村的领头羊加勇尼玛。

  小时候的加勇尼玛家境十分贫困,因为缺少劳力,只上了五年学。凭成绩,完全可以继续升学的加勇尼玛不得不退学回家务农。可贵的是他没有灰心,整天想的是怎样致富。1983年,年仅18岁的加勇尼玛借钱买了一台拖拉机,一个勤劳致富的典型就这样开始了磨练。久而久之,他在通夏村率先致富,富裕后的加勇尼玛不忘乡亲,经常无私地帮助群众。今天,他由拥有一台拖拉机到一台解放车,从一台东风车到好几台车再到组建运输队和建筑队,在群众中很有影响力。1999年5月,他开始担任村委会主任,2000年8月,加勇尼玛被城关镇党委任命为通夏村党支部书记。

  为了村民,加勇尼玛把心思和精力几乎全部花在乡亲们身上,并无偿拿出多年的积蓄帮助大家。从2000年到2004年,他帮助群众的资金近30万元,这些钱大都是加勇尼玛以前干个体运输时靠劳动、靠双手挣来的。

  更为重要的是,加勇尼玛和村委会一班人坚持带领全村群众新修致富路。2001年至今,加勇尼玛和村支部的同志一起,先后带领通夏村农民建筑队承包修建了大小工程几十个,每项工程都为群众带来了35元到100多元日工资的实惠,每个劳力每年人均现金收入1万元以上。2004年,加勇尼玛以施工队为平台,组织群众劳务输出3650人次,仅此一项村里就实现收入210多万元。

  通夏村人迈出的步子是大踏步,更是飞跃!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后,我们越来越感到两个问题很重要,一是健康,二是安全。” 村长加勇尼玛坦诚地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安全的环境,富裕的生活就没有保障。”

  这应该就是他们重视消防工作的理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