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昌都学习平台>

昌都市察雅县:多举措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 为县域发展注入精神动力

2025-04-17 08:41 来源:昌都学习平台 点击: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察雅县积极响应这一号召,紧密结合边疆民族地区特点,立足县域发展实际,坚持守正创新、融合赋能,以“红色昌都・振兴奋进”活动深度赋能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构建起同频共振、互促共进的工作格局,为县域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理论宣讲与实践育人同频,筑牢思想引领主阵地

察雅县在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将理论武装与技能提升进行了有机结合,创新采用“理论 + 实践”双轮驱动模式。

为了让党的政策更好地“声”入基层,察雅县吸纳了 39 名理论政策宣讲比赛优胜选手,精心组建了“察言述理・雅韵传策”宣讲队。这支宣讲队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特色宣讲活动。“田间课堂”让宣讲贴近农民的生产生活,“帐篷会议”则在牧民的居住环境中传递党的声音。据统计,这样的特色宣讲共开展了 27 场次,将党的政策准确无误地传递到了基层的每一个角落。

新卡乡理论政策宣讲乡级预赛中选手宣讲党的政策。

新卡乡理论政策宣讲乡级预赛中选手宣讲党的政策。

同时,察雅县聚焦“学用结合”,把技能培训与竞赛融入到各个领域。酥油茶制作、农机具使用、建房砌墙等技能培训,共开展了 104 场次赛前培训和 475 场次技能竞赛。这些活动不仅涉及文化传承领域,还深入到日常生活、春耕生产、基建工程一线。通过这种方式,让 1339 名农牧民在“理论学习—实操比拼—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提升了自身能力,真正实现了“政策宣讲到地头、技能增加到手头”。

在故事诵读比赛中,群众、僧尼受到“1+3”四个意识教育。

在故事诵读比赛中,群众、僧尼受到“1+3”四个意识教育。

在国家通用语言演讲、故事诵读等 725 场次比赛中,有 3.62 万名群众接受了“五个认同”教育。这些比赛不仅提升了群众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推动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筑牢了思想引领的主阵地。

基层治理与文明实践共振,构建共建共享新格局

察雅县坚持以活动聚民心、以治理促和谐,将文明实践中心打造成基层治理的“前沿哨”。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察雅县举办了各类比赛 1987 场次,吸引了 6.2 万群众积极参与。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群众不仅涵养了新风尚,还增强了主人翁意识。为了进一步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察雅县创新了“群众参与式治理”模式。邀请群众参与活动组织、赛事评判,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同时,指导 25 个村社将活动表现纳入村规民约,推动群众从“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治理”。

王卡乡借助“红色昌都·振兴奋进”交流平台成功化解一起地界及运输权纠纷。

王卡乡借助“红色昌都·振兴奋进”交流平台成功化解一起地界及运输权纠纷。

借助活动搭建的交流平台,察雅县成功化解了 5 起纠纷。通过“文明新风我践行”等活动,引导群众从“要我稳定”向“我要稳定”转变,形成了“政策共学、治理共筑、成果共享”的治理共识。全县共有 13.57 万人次参与了 7 大类赛事,基层党组织在整合资源、服务群众的过程中淬炼了组织力,治理效能得到了显著提升。

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互促,激活文明实践新动能

察雅县深耕本土文化“富矿”,以赛事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举办唐卡绘画、藏香制作等传统技艺赛 398 场次,吸引了 1178 名艺人参赛。在这些比赛中,挖掘出了 4 项察雅特有技艺典存,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更值得一提的是,有 17 名选手将“拥护核心、民族团结”融入唐卡、雕刻雕塑创作,赋予了非遗时代内涵,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烟多镇舞蹈参赛队创作并表演红色舞蹈《丹霞印记》。

烟多镇舞蹈参赛队创作并表演红色舞蹈《丹霞印记》。

聚焦红色文化创新,察雅县创作了《丹霞印记》《新时代牧民风采》等歌舞作品。这些作品在 442 场次文艺赛中展现了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图景,惠及群众 5 万余人次。此外,还组织干群、僧俗共讲团结故事 287 场次,3.18万人在互动中增进文化认同,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生态,让“老技艺”焕发“新活力”,文化“软实力”成为凝聚人心的“硬支撑”。

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弘扬了红色文化,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察雅县通过理论宣讲与实践育人同频、基层治理与文明实践共振、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互促等多方面的举措,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为县域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