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专访:“把真实的历史讲给更多人听”——访日本历史研究学者松野诚也

2023-09-19 07:37 来源:新华网 点击:0

新华社东京9月17日电 专访:“把真实的历史讲给更多人听”——访日本历史研究学者松野诚也

新华社记者郭丹 李光正 岳晨星

“虽然历史已成为过去,但如果历史不能被正视、不能被知晓,那这些事实就难以转化为避免重蹈覆辙的深刻教训。”日前,长期自费研究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简称“731部队”)的日本明治学院大学国际和平研究所研究员松野诚也在东京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再次强调了日本社会应正视战争历史、传播真实历史的重要性。

6月1日,在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国际和平资料馆,日本学者松野诚也展示新发现的资料。此前,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和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联合在哈尔滨市向社会公布了一批部队编制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关东军防疫给水部军官高等文官职员表、判任文官同待遇者职员表等。新华社记者张涛摄

为掩盖731部队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日军焚烧和销毁了留存在中国的731部队相关文件。“现在还能找到日军参谋本部在战败前下发给731部队将所有文件进行紧急、彻底销毁的命令原文。”松野说,“截至目前,整个731部队到底是怎样的部队,是如何构成的,这些信息基本来源于原队员证言或1949年苏联伯力审判时日本战犯的供述,留存在世的731部队一手资料少之又少。”

松野说,虽然731部队在中国的大量文件被销毁,但日本国内仍有战争期间日本留存或从中国运回的部分文件。在这些史料中,他新近发现的《关东军防疫给水部将校高等文官职员表》等,填补了“731部队成立之初的编制规模和体量”的研究资料空白,使得731部队罪行相关证据链更加完善。

松野讲述了自己寻找这批史料的不易。据他介绍,日本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史料都已由厚生劳动省转交给日本国立公文书馆,部分与外交、军事相关的史料则保存在外务省和防卫省。日本国立公文书馆隔段时间会披露一批修缮好的史料,《关东军防疫给水部将校高等文官职员表》等就是在新上架史料中发现的。

这是6月1日拍摄的日本学者松野诚也在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发现的新资料。此前,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和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联合在哈尔滨市向社会公布了一批部队编制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关东军防疫给水部军官高等文官职员表、判任文官同待遇者职员表等。新华社记者张涛摄

松野指出,即便有史料新上架,若缺乏深厚专业知识和研究功底,也很难有所发现,因为用“731”“防疫部队”等关键词根本搜不到什么内容。此外,搜索敏感内容还会遭到日本国立公文书馆的各种限制,如“不允许外借、不允许复制、不允许拍摄”等,研究者只能在资料室里自己看,很难将其作为证据公之于众。

涉及日军官兵个人信息的内容,日本往往还以“保护个人隐私”为由阻碍研究者查阅,若非直系亲属,连查阅资格都没有。“目前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到底还有多少史料尚未整理上架,没人知道。”松野说。

松野表示,标明1940年的《关东军防疫给水部将校高等文官职员表》从侧面展示出日军当时对实施细菌战有多么急迫,“这份职员表清晰地显示,当时731部队因为改编扩充,至少还有1129个岗位空缺,在严重缺员的情况下,日军参谋本部还是命令731部队在浙江宁波、衢州等地实施了细菌战”。

这份职员表还戳破了一个叫池田苗夫的重要战犯的谎言。松野指出,20世纪80年代,日本庆应大学教授松村高夫等学者发现一份负责人署名为“池田少佐”的《加茂部队(731部队曾用名)因黄弹(糜烂性毒气弹)射击所致皮肤伤害及一般临床观察概要》的一手报告,其中记录了731部队在黑龙江使用毒气弹并致俘虏死亡的事实。但面对这份报告,当时在世的池田苗夫矢口否认,谎称自己“1940年不在731部队,不可能参与毒气弹实验”。但如今池田苗夫的名字就出现在《关东军防疫给水部将校高等文官职员表》中,而且整份职员表中仅一人姓池田。这就戳破了池田苗夫的谎言,证明他就是当年731部队毒气弹实验的负责人。

这是6月1日拍摄的日本学者松野诚也在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发现的新资料。此前,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和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联合在哈尔滨市向社会公布了一批部队编制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关东军防疫给水部军官高等文官职员表、判任文官同待遇者职员表等。新华社记者张涛摄

松野表示,新发现的《关东军军马防疫厂军官高等文官职员表》《关东军军马防疫厂判任文官同待遇者职员表》等,就是侵华日军100部队的相关资料。100部队也是一支细菌战部队,与731部队一起被并称“恶魔兄弟”。迄今,有关100部队的史料非常稀少,这些史料对进一步了解侵华日军罪行有着重要意义。

“发现更多史料,让我们能更接近真实、完整的历史。”松野说,“今后,我会继续探明更多历史真相,把真实的历史讲给更多人听。不能让这样的人类悲惨历史再次发生,这正是我们这些历史研究者的重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