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0 09:22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张兴堂来自孔繁森的家乡——山东聊城,由于孔繁森动人事迹的缘故,他对西藏一直有着特别的情感,希望有一天可以来到西藏,为西藏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2014年11月,张兴堂参加中组部、团中央第15批博士服务团,到西藏大学工作。2015年9月,在援藏即将结束的时候,他决定留藏。
曾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清华大学,获法学博士(政治学博士后),这些履历让不少亲友质疑张兴堂留藏的决定,“你要是不想离开西藏,可以选择继续援藏,何必要一辈子留在那里。”
“只有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把这里的人民当成自己的亲人,对这里的一切投入真挚的感情,把自己真正沉下去,我的工作才能有依靠、有作为。我要认认真真向西藏人民学习,扎扎实实为西藏高等教育作贡献。”不惑之年的张兴堂斩钉截铁递交了留藏申请,他要把自己的后半生都献给雪域高原。
调藏工作后,张兴堂任职西藏大学副校长,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提升依法治校水平建言献策。在发现学校思政课存在“到课率低、抬头率低、满意率低”的问题后,张兴堂带头调研并指导西藏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高了西藏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
此外,他还利用自己曾在西藏大学援藏一年,熟悉学校业务的优势,主持主笔了《西藏大学“十三五”规划》的编写,并在教代会上全票通过。日常生活中,张兴堂听取教职工意见,推动教代会提案、意见的办理,通过教代会解决了后勤服务、财务报销难等一系列问题,有效提高教职工参与学校建设积极性。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西藏大学按照“分批分类有序推进、线上线下无缝衔接”的原则,变挑战为机遇,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线上教学工作,确保教学质量不减、标准不降。
“我们强化‘一院一策、一师一策、一生一策’的标准,确保在线教学工作平稳有序推进。”张兴堂说,针对西藏部分偏远农牧区通讯不方便、网络信号不好等情况,教师通过邮箱向学生发送电子学习资源,向家庭住址特别偏远的学生邮寄纸质版学习资料,做到教育教学“一个不能少”。
“选题很好,切合时代背景,但这篇论文参考文献有点少,你要把有关的参考资料全部看一遍再下笔……”听完导师张兴堂对论文的意见,西藏大学民族法学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马庆鑫说,“张老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总能一针见血指出自己的问题所在,治学很严谨。生活中又对我们给予很多关心和爱护,就像我们的大家长。”
进藏6年来,张兴堂始终站在学校教学科研的第一线,在西藏大学、自治区党校作学术报告和讲座50余场,在《西藏日报》《新西藏》等报刊杂志发表理论文章20余篇,主持完成西藏自治区人大西藏民族立法调研课题一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一项,在研国家民委重点研究课题一项、自治区发改委川藏线研究专项课题一项。同时,他还在做科研项目的过程中注重当地团队培养,带动了一批年轻科研人才的成长。
“张校长学科背景丰富,理论功底深厚,工作上我们一起进行教研、科研攻关。私下里我们也是关系要好的朋友,经常一起相约喝甜茶聊天,他为人谦虚宽厚,正直坦诚,深受学生喜爱。”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扎西说。
任西藏职,喝西藏水,想西藏事,做西藏人,从进藏的第一天,张兴堂就把自己当作西藏人民的一员,6年时间里,他已经能听懂简单藏语,吃糌粑、喝酥油茶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调藏工作,让我和西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把西藏当作故乡,把西藏人民视为亲人,为西藏高等教育作贡献,是我一辈子的追求。”张兴堂动情地说,希望自己能把为西藏人民服务这件平凡的小事做好,不让西藏人民失望。
踏着孔繁森的足迹,张兴堂以雪域高原为舞台,用心血和汗水为西藏大学的发展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