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30 09:15 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图为2015年底,索朗朗杰(二排右四)和巴宜区中学教师在参观那曲浙江中学时的合影。 巴宜区宣传部提供
索朗朗杰是拉萨市尼木县人,1990年从西藏大学藏文专业毕业后到林芝县中学(巴宜区中学前身)任教,由于工作表现突出,1996年便入了党。从入党那一天起,他就在心中默默宣誓: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西藏发展培养栋梁之才。
2002年8月,学校迎来了发展的重要时刻——从县城(现在的林芝镇)搬迁到八一镇(现在的巴宜区)新校址。新学校建在荒滩里,当时,那里只有一幢刚完工的教学楼,没有操场、没有食堂、没有宿舍,甚至连围墙都没有。
时任林芝县中学副校长的索朗朗杰,带着老师们来到杂草丛生、河风阵阵的新学校。他指着荒滩上大大小小的石头,高声对大家说:“林芝县中学的教育事业,就要在这里拔地而起了!”
资金有限,没有挖掘机、推土机,甚至连一辆拖拉机都没有,索朗朗杰带着大家,用铁锹、十字镐和小推车,挖沙、搬石、运土、植树。
铁锹不知磨坏几把,手套不知磨穿几双,手上的血泡也不知磨破几个。白天在工地上干,夜里就睡在教学楼。那个暑假,索朗朗杰和大家一样,一身汗味、全身是土,甚至头发里、嘴里都是。只有周末,大家才能回到几公里外的老校区洗洗。每次回去,留守的女老师就开玩笑说,“无人区”的同志们回来了。
当暑假就要结束,手上的血泡变成老茧,一大片校区被平整出来。那年秋季开学,初二年级的孩子们走进新校区的课堂。索朗朗杰在教学楼一楼的墙壁上,刻上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仿佛提醒着每位走进教室的老师,他们曾经破土凿石的目的。
一所好学校,有扎实的办学硬件还不够,更重要的是有一批人尽其才的好老师。
2016年9月的一个下午,巴宜区中学会议室里传出争吵声。正反方红了脸,有的人甚至站了起来。原来,学校正在召开党总支会议,商讨是否采取措施,加强教职工坐班纪律。
“我认为,一定要严格执行坐班纪律,加大上班请假外出扣罚力度!”
“谁没点私事?例如有的教职工孩子上幼儿园,放学早,没人接,怎么办!”
……
“吵啥子嘛?吵得我脑壳好痛哟。”一个故意七拐八绕的声音,慢悠悠地传来。会议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大家愣了愣,随即笑成一片。这位学四川话逗笑大家的人,就是校党总支书记索朗朗杰。
气氛缓和后,索朗朗杰对是否要加强坐班纪律提出自己的意见。他认为,制度是手段,不是目的。老师们从早上6:00开始就与学生们在一起,直到晚上熄灯后,每天工作时间远超8小时。
“我们要多点人文关怀,才能使学校各项工作和谐发展。通过严格要求、柔性管理,把教学工作搞上去,才是制定坐班纪律的最终目的。”索朗朗杰认为,上班时间有事请假短时外出,不应扣罚工资。
是的,党的教育事业发展,关键在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关键在党组织。柔性管理制度实施后,有的老师利用午休时间,给后进学生单独辅导;有的老师直到孩子们都睡了,才离开学生宿舍区。
除了对教师,在开展学生政治思想课方面,索朗朗杰也有一套成熟的方法。他创新性地在学校开展起新闻进课堂活动,把孩子们收看《新闻联播》作为政治必修课。让孩子们在时事新闻中了解国家大事、提高思想觉悟,把政策法规植入脑中、带回家庭。
2017年春天,西藏开展“四讲四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巴宜区中学党总支召集全体师生,召开动员会。会上,索朗朗杰讲述了从1985年起党和国家实施的“三包”政策。他告诉同学们,全国只有西藏才有“三包”政策,这些惠及每个人的好事从哪里来?“三包”政策来自党的好政策,这些资金来自国家财政,来自全国各族人民,大家要懂得感恩。
在办公室里,他那一摞又一摞的工作笔记本中,记下党组织建设工作的点点滴滴。翻开其中一本,首页上,刚劲洒脱的字体写着:“我要做一名称职的党员”。(记者 廖云路 张晓明 孙开远 王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