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各县新闻>

丁青县当堆乡卫生院院长其珠:山沟里的“倔门巴”

2017-11-27 07:36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拥有令人称赞的医术,曾有数次待遇条件都不错的“跳槽”机会,但他却心甘情愿留在“山沟沟”里……几十年来,他不忘初心,将青春和热血倾洒在了家乡。

“我就想一直在乡村医生的岗位上,守护乡亲们的健康。”他说。

他叫其珠,是一位普通的“门巴”(藏语“医生”的意思)。

其珠家住昌都市丁青县当堆乡,距县城直线距离56公里。从丁青县城出发向西南,翻过雄伟的瓦拉山,驶过蜿蜒平坦的盘山公路,掠过路旁的濯濯清流,便抵达其珠工作的地方——当堆乡卫生院。

在这里,记者见到了其珠。他穿着白大褂,正在一处主体完工的大楼前四处查看。

得知记者来意后,虽是第一次与媒体记者接触,其珠倒显得十分大方。“卫生院正在进行改扩建工程。这栋楼建好后,卫生院内外科、妇产科等功能分区会更加完善,乡亲们也能享受到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他指着身后的建筑介绍着,黝黑的脸庞上写满了期待。

作为当堆乡卫生院院长,今年已是他在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奋战的第39个年头了。你要问他,这些年来,走了多少山路,路上摔了多少次跤,他可能说不出来。可你要是问他,村里哪家什么情况,需要什么样的基本治疗,他却如数家珍。

谈起从医的初衷,其珠的答案十分简单。“在条件艰苦的农牧区,做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是一件高尚的事情。”他说。

借助当堆区益塔西乡(1988年改设为当堆乡益塔西村)医疗合作社在家门口的便利,其珠开始接触医疗知识,后赴昌都卫校进修学习。

1978年,其珠正式毕业,并选择在益塔西村做一名村医。这一年,他17岁。

刚步入工作岗位,其珠除了满身的干劲,还有无尽的理想。不过很快,工作环境的现状,将他拉回了现实。

“当时卫生院只有两间平房,还是问乡政府借的;医疗器材简陋,有时连一套完整的输液设备都找不出来;全乡加上自己,只有两名全科医生。”其珠回忆说,由于自己经验不足,最开始接触病人让他感到紧张,甚至害怕。

困难可以被克服,心态也会随着经验的累积而变得成熟,不变的,唯有那颗时刻惦念着乡亲们生命健康的心。经过一段时间,其珠发现,乡亲们总是生了病后才来找他,自己的工作被动不说,一来二去,很可能耽搁病人的最佳治疗时间。

“与其维持现状,不如主动上门服务去做预防和治疗工作。”一想到这,他就行动起来。

过去,当堆乡沟壑纵横,交通不便,且村民居住分散,最远的自然村落距离乡政府所在地有70多公里,要想每户都照顾到,谈何容易!

可其珠硬是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为全乡的乡亲们搭建起了通往健康的“桥梁”。他背着30多斤重的药箱,牵着马,与严寒酷暑为伴,与寂寞同行,不管路有多远,路有多险。

有一次,其珠接到急诊,便匆匆骑着马,向老乡家奔去。路过一处冰面时,由于马蹄打滑,他重重地摔了下来。其珠刚想起身,右手手腕处传来了阵阵痛感。凭着所学的骨科知识他判断,骨骼并没有受伤,只是手腕处的软组织严重受损。他强忍着疼痛,背起药箱,赶往老乡家中看病。

1992年,其珠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的其珠,思想境界更高了。

医术越老越精。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珠在内科、骨科上有了较深的造诣,特别是在传统的藏药治疗上,其珠可以通过简单的几颗药就能缓解老百姓的病痛。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现代西药的普及,为了跟上时代的脚步,学习汉语、认真研究各种医药成了其珠每天必做的功课;向同事请教,了解病人病因,做好笔记等也让其珠在西药药理学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在其珠的带领下,当堆乡卫生院先后被授予“丁青县先进乡镇卫生院”“自治区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等荣誉称号。

其珠与妻子有3个孩子,可他有无数个日夜是在老百姓家中度过的。对此,妻子对他有意见,却拿他没办法,时间久了,也就习惯了。

其珠的付出,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原益塔西村村长西热平措告诉记者:“其珠不是我们的亲戚,但我们早已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家人。”

如今已步入知天命之年的他,仍然执着地坚守着最初的信念。几十年来唯一的一次“休假”,还是因为右腿积劳成疾,动了手术才歇了一个月。

在其珠看来,救死扶伤是一条永无止境的路。有人病了,他就得在,看到大家满意的笑容,他就感到很满足。“我们生活在一个医疗条件和政策越来越好的时代,我最开心的是上级单位投入了近900万元,对卫生院实施改扩建项目。有了完善的基础设施,我们就能更好地为乡亲们服务了。”他信心满满地说。

“十九大报告中,我对其中做好脱贫攻坚和健康中国的内容印象十分深刻。”采访结束时,其珠说,“现在全国都在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事情,我们已经为保障全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健康,制订了内容详实的常规体检计划。因为对于医生而言,只有保障了大家的身体健康,才能更好地建设自己的家园。”(记者 杨子彦 米玛 王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