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山南市乃东区脱贫摘帽:鼓起钱袋子 过上好日子

2017-11-21 09:02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工作稳定了,房子装修了,冰箱、电视、全自动洗衣机全都装上了,‘贫困户’的帽子也摘掉了,这日子是越来越有奔头了……”迎着东方升起的暖阳,央金卓玛在山南市乃东区锦泽商砼站内,边打扫卫生边笑容满面地和朋友攀谈着。

“精准脱贫、不落一人。”这是山南市乃东区委、区政府对该区群众许下的诺言。

近年来,山南市乃东区始终将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来抓,通过不断强化各项举措,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精准识别到位、资金保障到位、责任落实到位、机制保障到位,并紧密结合区情区况,精准把脉、分类施策,举全区之力,带领贫困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经过不懈努力,脱贫攻坚战役捷报传来:2017年7月,乃东区1943户532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2306元增长到2016年的4708元,增长104.14%,全部达到脱贫标准,顺利通过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脱贫摘帽”评估考核,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关键性胜利。

曾经的诺言变成了今天的现实。

转变观念拔“穷根”

乃东区结巴乡的索朗和正读初二的儿子相依为命,索朗文化水平不高,也没什么技术,曾经全靠务农、打零工维持生计,一家人生活过得十分清苦。

乡里的干部了解情况后,找到索朗,通过援藏项目,帮她报名去湖北武汉免费参加烹饪培训。经过一个多月的培训,索朗“出师”回到家乡,又在乡政府的帮助下,开起了餐馆。

“现在我每天有100多元的收入,日子比以前强多了。”索朗颇有感触地说,“要想脱贫致富,就得多学点技术,自力更生,靠勤劳挣钱,不能总想着“等靠要”,等着机会上门,老思想必须得变通。”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只有转变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帮他们获得摆脱贫困的一技之长,把他们主动脱贫的志气“扶”起来,增强主观能动性,脱贫的内生动力才能奔涌而出,脱贫也才能持久。

经过不断摸索,乃东区精准扶贫的着力点从“给票子”变成了“给路子”,从给群众“拿钱”变成了帮群众“生钱”,昔日“年年扶、年年贫”的格局也被彻底打破。

乃东区一方面坚持把转变群众思想观念作为脱贫攻坚的基础工作,充分发挥农牧民宣讲员、驻村工作队、“双联户”等基层力量的作用,采取入户交心、文艺演出、讲解身边脱贫故事等方式,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引导贫困群众转变“等靠要”思想,树立“勤劳致富光荣、自主脱贫可贵”观念,激发贫困群众自主干事创业、增收致富的热情;另一方面加大对贫困群众的技能培训力度,设立培训基金,组织驾驶、烹饪等市场需求广的技术培训和专场招聘会,帮助贫困群众“富脑袋”、懂技术,提高贫困群众的就业创业能力,同时发挥好援藏优势,组织贫困群众到对口援藏省市学习技术、开阔视野。

“技术在身,好致富。现在一有培训,许多群众就争先恐后地报名参加,大家都意识到了掌握一技之长的好处。”结巴乡扶贫专干谭浪如是说。

精准“滴灌”摘“穷帽”

精准扶贫关键在精准。

围绕贫困户都是谁、致贫原因是什么、扶贫攻坚抓什么等一系列问题,乃东区扶贫部门深入走访、摸清底数,在精准识别贫困户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脱贫措施,变“漫灌”为“滴灌”,让扶贫工作有了精准的目标和定位。

乃东区亚堆乡57岁的贫困孤寡老人白玛玉珍行动不便,没有收入来源,生活非常困难。对此,有关部门帮她在乃东区民族哔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找了一份制作“泽贴尔”的工作,包吃包住,每月有3000元收入,这大大改善了老人的生活境况,帮助她摆脱了贫困。

该合作社负责人扎桑说:“有40多名女工在我们这里从事手工编织工作,他们大多是身患残疾、行动不便的贫困户。因为身体问题,她们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但在我们这里,她们可以自食其力,安心从事编织工作,而且与许多残疾人同吃同住同工作,她们心理包袱也小很多。”

就这样,结合贫困户的实际困难、特殊情况,乃东区对症下药,使得脱贫攻坚工作越来越精准。

在扶贫精准化过程中,乃东区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民生兜底、援藏扶贫、结对帮扶、社会扶贫等多项举措全面铺开;党建引领、工作考核、资金保障、责任落实和部门协调等工作机制开足马力,精准扶贫这盘棋被全面盘活。

乃东区在脱贫攻坚指挥部下设立11个工作专班,明确乡镇扶贫专干42人,同时积极调动47个驻村工作队、47名支部第一书记、26名大学生村官等,全程参与精准扶贫工作。与此同时,在自治区、山南市财政扶贫资金投入的基础上,乃东区2016年本级财政投入脱贫资金1778.8万元,并整合涉农资金、设立精准扶贫产业政府有偿风险补偿基金,建立扶贫资金专户,明确专人监管,确保了资金安全高效精准使用。

正是不断精益求精地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乃东区实现了产业扶贫1168人、易地扶贫搬迁30人、转移就业963人、就业援助63人,教育脱贫858人、生态补偿4500人(含边缘户岗位1532个)、社会兜底2699人、结对帮扶5324人、信贷扶贫172人。

产业“造血”走富路

“我们村引进了苗圃基地项目,我和我丈夫都在这里上班,每人每月能拿到3000元工资,年底还有分红。”乃东区颇章乡雪村村民尼玛足不出村,就实现了稳定就业、稳定脱贫。看着日益发展起来的苗圃基地,她对今后的日子充满了期待。这是乃东区大力实施产业扶贫举措的生动写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变“输血”为“造血”,必须将救济式扶贫转变为开发式扶贫,扶持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为此,乃东区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原则,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乃东特色的产业扶贫路子。

结合实际,乃东区科学编制产业规划,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将扶贫项目与拉萨山南一体化、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自治区农村改革试验区等重点工作相结合,精心谋划,有力强化了产业脱贫的力度。

为确保扶贫产业项目顺利实施,乃东区整合各项资金,为7个乡镇解决700万元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同时通过金融服务渠道,帮助绿源蔬菜配送物流中心、颇章乡雪村苗圃基地、锦泽商砼站等7个领域25个产业加快成长速度,由此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626户,实现增收1168人。

与此同时,乃东区通过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建立了“致富带头人+企业+贫困户”模式、“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从而引导企业与群众联建示范基地、引导党员致富带头人与贫困户对接,以养殖种植代收代销、组织劳务输出、给予资金和技术支持等方式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我们锦泽商砼站实行的是公私合营的经营方式,乃东区通过国有企业出资占股49%,并把这些股份分配给6个居委会,使这6个居委会可以直接受益。与此同时,这些居委会为我们提供所需的劳动力。目前,有50多名贫困群众在我们这里就业,每月收入4000—7000元。我们这种模式,是一种双赢的模式。”锦泽商砼站负责人秦小伟如是说。

虽然立冬节气刚刚过去,可乃东广大贫困群众的春天却已经到来。

站在新的起点上,乃东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绝不歇口气”“绝不松松劲”的思想,继续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与全国全区各族人民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