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输血”更要“造血”--各地帮扶群众脱贫措施一览

2017-05-22 07:50 来源:新华社 点击:0

新华社北京5月21日电(记者高亢、刘硕、王海权)多年扎下的穷根如何拔除?防止返贫的防线如何建立?扶贫干部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近日,新华社记者分多路到基层蹲点调研,探究贫困地区脱贫的具体实践。

因地制宜,土地里刨出“金疙瘩”

安徽石台县七都镇河口村地处皖南,共有432户村民。2014年下半年,驻村第一书记李朝阳来河口村的时候,经精准识别,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41户,差不多占了三分之一。

考察实地情况后李朝阳发现,这里山清水秀,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很好。于是,两年里,河口村先后成立了食用菌种植、生态富硒茶种植、生态黄牛养殖等合作社,贫困户都参与其中。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大家不仅脱了贫,还走上了致富路。截至2016年底,还有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10户,贫困发生率降到2%以下。

像河口村一样,把本地资源变成致富门路的贫困村还有不少。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上司乡岭头村地处太行山西麓,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苦于找不到致富手段。

来自长治市教育局挂职的“第一书记”史小兵看到优越的自然条件,萌生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想法,“虽然山高路远,但村里这么好的自然资源,何不把资源变成优势?”

办梨花节,搞农家乐,岭头村的乡村旅游搞得风生水起。游人带来了消费,一些贫困户通过办农家乐、卖土特产实现增收千余元。

2015年9月,黑龙江省绥化市兰西县兰西镇林盛村第一书记马国泽到任后,仔细研究当地的条件,决定从黑土地里刨出一条致富路,带领村民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绿色有机农副产品,种植小杂粮和一些新奇果蔬,采用“互联网+”的销售模式,还创办了“呼兰河右岸”品牌。当地的贫困村民没想到,看似普通的土地里也能长出“金疙瘩”。“以往种植玉米每亩只能挣200元,如今一个蔬菜大棚就能增收3万元。”马国泽说。

稳扎稳打,筑牢防止返贫防线

王军是林盛村因病致贫的贫困户,为治疗小儿子的癌症,家里欠了30多万元外债,生活一度陷入绝境。如今,经过扶贫帮扶,他们一家经营着“老王农庄”,去年还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我去年养了1000只鸡和400只鹅,鸡和鹅就在山林间跑,城里人特别喜欢,鸡卖到哈尔滨120元一只,市场上的鸡蛋价格是2.2元每斤,我的鸡蛋每个卖一块五还供不应求,很多人开车来买,去年靠养殖挣了8万多元,今年计划扩大规模养5000只鸡。”王军高兴地说。

在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城北镇,小小的草绳成了1208户贫困户的致富纽带。经过调研,镇里决定提供50台稻草编织机租赁给贫困户,培训村民草编技能,把多余的田间稻草“变废为宝”量产编织草绳,并帮当地村民打开了“草绳”销路。这样一来,既保证了当地草绳产业持续发展,又为将来可持续增收打下坚实基础。2016年,城北镇有475户贫困户脱贫,今年预计还将帮助500户实现脱贫。

“住的是国家盖的抗震房,看的是国家送的户户通电视,生病有医保,老了有养老金,还有低保拿,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不用担心年纪大了没人管。” 位于昆仑山深处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策勒县恰哈乡乌库村,村民阿布都卡迪尔·托合提对以后的生活信心满满。这几年,这个村在国家各项扶贫项目的扶持下实现了整村脱贫。

“不仅要脱贫,更要防止返贫,让贫困居民过上安心日子。”吉林省委办公厅专职督察员、帮扶工作小组办公室主任张滨说,在延边州和龙市南坪镇高岭村,村里“空心化”现象严重,只有少数缺乏劳动能力的老人留守。经过一年多来的精准扶贫,工作组为高岭“量身订制”了貂园、驴园、牛园等产业项目,通过贫困户入股分红和推动村民学习专业养殖知识等形式,带动贫困人口不断提高致富技能。

“去年下旬高岭新村拔地而起,美丽民族风情乡村+产业扶贫增加就业机会,将有效吸引村民返乡就业,谁不爱家乡呢。”延边返乡创业者、高岭牛园负责人吕爱辉告诉记者。

精准发力,扶贫干部各显神通

宁夏固原市隆德县奠安乡马坪村地处黄土丘陵地带,村里耕地少,贫困问题一直难以解决。驻村第一书记杨鹏说,深入调研后,工作队决定利用优良气候条件、饲草生长旺盛的特点,发展养牛业,驻村扶贫工作队着实花了不少力气。

针对村民启动资金不足等问题,扶贫干部们下功夫排查摸底,除现有养殖户外,把有养殖能力的农户都动员起来,争取金融部门贷款支持,解决发展资金短缺问题。为了保证饲草供应量,工作队申请乡政府及相关单位开辟道路,把南北山退耕地及山地便利地连接起来,大力发展优质牧草和高效饲草,保证养牛业发展后劲。

扶贫干部们的努力见了成效。目前,马坪村养牛户达到19家,今年总存栏达到120头。近期,驻村扶贫干部们还计划把养殖户联动起来,成立养牛合作社,带动更多村民加入养殖队伍。

在一些地方,让更多干部到贫困村发挥作用已经成为普遍机制。兰西县通过“红色基因工程”,让县乡干部回到本村本土开展帮扶,全县股科级以上的2500多名干部回到本乡本村帮扶贫困户脱贫致富。

兰西县民政局局长黄景生出生于长岗乡长春村永发屯,目前回到本村帮扶。黄景生回来后,克服困难给村里修了12.7公里的水泥路,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题,同时号召农户调整种植结构,由种玉米改种大豆,户均每亩增收在300元以上;他还带领长春村创办豆油加工厂,做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这个厂由帮扶干部垫资,而贫困户享有股份和分红。

189天、23400公里——这是吉林省委办公厅帮扶工作组9位帮扶干部,2016年从长春到和龙市南坪镇进行帮扶工作的平均时长和跋涉里程。“村里的扶贫干部已成了高岭村的‘家里人’,高岭旧貌换新颜多亏了他们。”提起扶贫干部,村民孙立霞竖起了大拇指。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科学调动资源,将各地优势和市场对接,为农民的产品找到正确‘出口’,加强贫困人口和所在地区自身能力培养,是扶贫干部从事扶贫工作的核心任务。”吉林省委办公厅驻高岭村第一书记刘东明说,脱贫攻坚不仅要为地方“输血”,更要让农村可以持续“造血”。(参与记者王作葵、邹乐、李坤晟、张彬、姜磊、王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