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西藏民族大学驻村工作开创驻村校地合作新模式

2016-07-08 12:07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2016年1月22日,雨雪菲菲中,一场庄严的驻村出征仪式在位于陕西咸阳的西藏民族大学南门广场举行。学校所有在校的党委常委为驻村工作队员壮行,党委 书记杜建功和校长扎西次仁、总领队唐泽辉副校长为驻村工作队授旗。这是西藏民族大学第五批(第二轮)驻村工作队出征的日子。1月28日、29日,由20名 队员组成的驻村工作队,就进驻距咸阳4000公里以外、最高海拔4900米的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霍尔乡贡珠村和改则县察布乡果查、玛木卓玛、多玛、玛日玛 村等5个驻村点,开始了为期6个月的“强基础惠民生”驻村生涯,赢得了当地群众、党委政府的高度评价。

阿里,号称世界屋脊的屋脊,西藏之西藏,地理环境极其艰苦,大地一片苍黄。在学校和地方政府提供的完整生活保障(包括配备专职司机)的支持下,驻村队员们 以“快乐驻村”口号自勉,战胜了高寒缺氧带来的严峻挑战,彻底打破了对阿里高原的恐惧感。在本届驻村工作队中,还有3名年龄超过50岁的同志和2名教授, 开创了驻村工作队员年龄、职称的新纪录。

作为西藏第一所高等学府,西藏民族大学智力优势明显,以此为基础开创的“校地共建”机制,是西藏强基惠民工作的一大创新。学校驻改则县4个工作队按照学校 党委要求,实地调研改则县教育、文化、科技、卫生事业情况,形成2份调研报告。按照“务实高效、协同发展”的原则,从共享教育资源、实施协同创新和开展科 技合作三个方面开展长期、全面、深入的合作,探索建立校地合作工作新模式助推“十三五”期间改则县科教文卫事业跨越式发展。7月初,西藏民族大学与改则县 人民政府在陕西咸阳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书,校地共建正式启动。

文化驻村,积极扶植当地文化、卫生、教育事业,为农牧民纾忧解难,培训实用型人才,精准扶贫,成为驻村工作队的工作主题和成绩。4月20日至27日,驻村 工作队组织改则县、普兰县17名乡村干部到西藏民族大学考察培训,参观陕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袁家村、红色革命教育圣地延安,提升驻地乡村干部维 护社会稳定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多玛村工作队在拉萨为村里培训了4名土建施工员和电工。驻村工作队队员、西藏民族大学附属医院麻醉师陈智慧指导改则县 人民医院成功施行疑难手术,挽救村民生命,并培训专业医生,受到村民好评。工作队争取社会资金,分别为察布乡小学捐赠6万元办学设备,为霍尔乡中心小学 310名学生每人捐助一套羊绒毛衣、书包、笔、套尺、笔袋。普兰县贡珠村驻村工作队争取资金,在驻地创建“爱民书屋”“爱民诊所”,面向全社会开放。多玛 村驻村工作队致力于生态村建设,先后建成供村民使用的蓄水池、垃圾填埋场、公用厕所等。果查村驻村工作队建成120米村委会围墙和茶馆项目。玛木卓玛村驻 村工作队继续推进二期牦牛养殖项目,为村民购置12套供电设备。玛日玛村驻村工作队继续推进村委会商店项目,并协调维护通讯基站。在藏历新年、 “3·28”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七一”等重大节日期间,各驻村工作队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庆祝、慰问活动,让牧民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各驻村工作队 还积极参与当地工作、文化交流活动。贡珠村驻村工作队长拉姆在普兰县驻村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介绍了驻村工作经验。果查村驻村工作队副队长戎浩代表驻改则县驻 村工作队参加改则县“两学一做”演讲比赛,获得第二名嘉奖。根据村民生产、生活急需,驻村工作队积极申报扶贫项目,资金总额近700万元。

借助于新媒体的超时空神奇通道,驻村工作队不仅即时交流驻村信息,而且传播阿里高原新形象和驻村正能量,获得广泛的社会影响。驻村工作队队员刊登于《西藏 日报》《拉萨晚报》《西藏商报》《西藏青年报》、“西藏发布”“最心灵”“天上阿里”“普兰信网”“民大青年”等报纸和微信公众号上的20余篇驻村文稿, 将驻村工作队和驻村所在地的惊艳风情传播到世界,成为驻村生活的一道亮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