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老新闻 新故事:背着氧气瓶也要将隧道打通

2016-05-30 09:25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l02.jpg

  图为拉林高等级公路米拉山隧道出入口施工现场。 记者 杨子彦 摄

   

l0l.jpg

图为《西藏日报》老新闻。 (资料图片)

站在米拉山口,山风劲吹,蓝天白云下,五彩经幡在大地与苍穹之间飘荡摇曳。米拉山口海拔5013米,是拉萨至林芝必经的重要垭口。

川藏公路米拉山东侧阴坡地段,长1.7公里,山高路险、气候恶劣,路基狭窄难以会车,一到冬季,道路积雪被车轮碾压成冰,经常发生严重的交通事故。上世纪80年代,相关交通部门组织力量对这段公路进行了加宽、整修。

经过30多年的历史变迁,川藏公路米拉山段不断升级改造,发挥着重要作用。

空气稀薄、气压低,自然条件和地质条件恶劣,且面临着围岩变形失稳、突泥涌水等诸多工程技术难题,2015年4月,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和中铁二局股份有限公司进驻米拉山,标志着平均海拔4700多米的公路隧道工程开工建设。

国道318线拉林公路改造工程米拉山隧道段起于工布江达县加兴乡松多村3组,终点在墨竹工卡县日多乡念村。米拉山隧道是拉林高等级公路的全线控制性工程。

中铁二局股份有限公司国道318线林拉公路米拉山隧道一标段项目书记许勇介绍说,目前,米拉山隧道施工的难点在于高寒缺氧对施工造成的影响,尤其在气温比较低时,施工设备被运送到现场后,功效急剧下降。一线的工人也普遍反映头疼胸闷。于是,他们在隧道口设置了高压氧舱、制氧机,通过专用管道把氧气输送到“掌子面”。但是实践发现,这种方式不能有效缓解缺氧问题,后期将考虑由工人背着氧气瓶在“掌子面”作业的办法。

米拉山属尼洋河水系和拉萨河水系的分水岭,水量充沛,施工过程中,在隧道的进口和斜井的“掌子面”出现了大量涌水,且水温较低。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318线拉林公路米拉山隧道第二合同段项目经理梁海龙介绍说:“米拉山隧道斜井全长1080米,日涌水量很大,是米拉山隧道的重难点工程。”

梁海龙说,根据工程经验判断,涌水是裂隙水,主要源自雪融水。因此,工人到斜井工作,要穿着雨衣、雨裤、雨鞋才能进入洞内。在斜井的“掌子面”,记者看到,冰凉的水不断往下滴,犹如一个水帘洞。在每一个积水坑,都有至少两台水泵,一台水泵作业,一台备用。为了工人的身体健康,工人作业在40分钟到一小时后,必须到外面活动休息,晒晒太阳,等身子暖和后再回到隧道内施工。

在拉林高等级公路米拉山隧道工程现场,除了大型机械设备来回“走动”外,还有施工人员忙碌的身影。

陈祥依是一名来自湖北的技术工人,他说,进藏快一年了,现在已经基本适应了这里的气候环境,能参与西藏公路建设,感觉很自豪,内疚的是对家人的陪伴少了。

墨竹工卡县日多乡的益西每天都在米拉山隧道施工现场运土石方。“我开一天车能赚500元。前年我在乡里无息贷款买了一台二手大货车,预计今年年底前不仅能还完贷款,还能赚几万元呢。”益西说。

看着米拉山隧道工程在自己的家门口建设,两年前,日多乡怎村村民强巴和其它村的白玛、益西等在乡里组建了运输车队,与建设方签订土石方运输承包合同,有效促进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在强巴的印象里,米拉山每天都车来车往,非常热闹,但就因为自然气候条件恶劣,导致交通事故经常发生。他说:“政府修建拉林高等级公路,解决了过往车辆和人员的安全问题,也给沿途的老百姓带来了很多赚钱的机会。”

日多乡乡长程爱青告诉记者:“目前全乡参与米拉山隧道工程建设的群众有1300多人,人均年收入1.5万元左右。”

采访中,不断有车辆经过隧道施工现场,驾驶员罗布说:“这条路从窄路险路,到砂石路,再到现在的柏油路,变化真大。而且,这条隧道在不久之后就要贯通,我很激动,因为它是社会发展的纽带与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