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写在“4·25”地震一周年之际:五星红旗引领我们阔步向前

2016-04-25 10:19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编者按:

一年前的今天,突如其来的强烈地震让高原震惊不已。

一年后的今天,希望的种子开始在废墟上发芽——崭新的住房和校园拔地而起,城市乡村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灾区人民正满怀勇气和信心步入新的生活。本报 记者近日赶赴“4·25”地震灾区,感受了地震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和昂扬精神,也看到了灾后重建的一座座新的丰碑。

春天,是生长的季节。灾区原野上鳞次栉比的幢幢新居,渐渐覆盖大自然的伤口,在更高起点上重生的家园,必将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强烈地震,波及我区19个县、区,近30万人不同程度受灾。

一年后的今天,悲伤仍在心底,希望正在升腾。废墟旁,崭新的村庄已现雏形,明亮的教室传出琅琅书声……

这一年,西藏人民始终高昂头颅,在祖国大家庭的怀抱中,度过了一个温暖的冬天,迎来冰雪消融、格桑花开的春天;

这一年,西藏人民团结协作、守望相助。虽然家园破碎、痛失亲人,但仍以顽强的生命力重建家园,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进步的赞歌。

回望来路,365个日日夜夜,毁坏的家园正在重建,曾经的伤痛渐渐抚平。300万西藏人民守望相助、众志成城,夺取了抗震救灾重大胜利;灾难中顽强挺立的灾区人民,正在勇敢地开始新的生活。

五星红旗是我们的精神支柱

“4·25”地震发生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指导下,在对口援藏省市、中央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无私支援 下,自治区党委、政府快速反应、果断决策,团结带领全区党政军警民众志成城、顽强拼搏,夺取了抗震救灾的阶段性胜利,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恢复重建有序 展开,地震灾区安全和谐,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共产党就是我们灾区群众的精神支柱,再强的地震,也震不倒她!”樟木镇居民、夏尔巴人次仁卓玛说。

今年43岁的次仁卓玛曾在樟木镇经营夏尔巴进口商店,地震后转移到日喀则市桑珠孜区安置点,去年年底,跟安置点524户、1715名受灾群众一起搬迁到樟木小区保障房过渡安置。

在次仁卓玛47平米的新家,大到藏柜、床铺,小到锅碗瓢盆,全由政府统一配置免费提供给安置群众。

“家里水、电、网络全部免费,冬天政府还为家里的老人免费发放了取暖器。”次仁卓玛说。

“在樟木,只要发生余震,解放军和公安民警就会站在帐篷外面,将我们围在中间。到了拉孜县和日喀则市安置点,一直有人负责安排我们的食宿。”回忆起那一幕幕,次仁卓玛有些哽咽,不时擦拭着眼眶。

“搬到樟木小区后,大家都第一时间在客厅里挂上了领袖像,用这种方式表达我们对党的感激之情,因为我们深知,地震来时,只有共产党能带领我们战胜灾难,重建家园。”

在中尼边境的吉隆县吉隆镇乃村,山花灿烂,国旗猎猎,宛如世外桃源。

一年前,这里山崩地裂,96户人家的房屋几乎全部倒塌,4人遇难,415人受灾;

一年后,再次走进乃村,漫山的杜鹃花已经绽放。

村民旺堆家所住的3顶救灾棉帐篷,四周用木柱进行了加固,帐篷内,悬挂着中央代表团赠送的领袖像,旺堆在领袖像旁供奉着酥油灯。

地震发生后,党员干部第一时间组织群众撤离到安全地带,从倒塌房屋里徒手救人;驻村工作队把仅有的食物分发给老人小孩;救灾指挥部全力抢通道路……

“帐篷、米面、糌粑、高压锅、铁炉子、电动酥油桶,还有棉衣和鞋袜,吃穿用不愁。”旺堆给记者细数地震后党和政府送来的东西。

抗震救灾高效有序,灾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要是没有共产党,好多人活不到现在,政府把什么都安排好了,我们发自内心地感谢。”站在领袖像前,旺堆深情地说。

在吉隆镇如嘎村,92岁的罗布扎西家在地震中受损严重,小儿子想把罗布扎西接回拉萨的家,临走前,罗布扎西执意带走了家里的领袖像。

“如果在旧西藏,遇到这样的天灾,我们的生活不可想象,党和政府给予我们的,比父母还多。”罗布扎西说。

感党恩的话说了一遍又一遍:“没有共产党,我们过不了这个坎!”

从地震阴霾中走出来的人,对党,都有了更深的感情。

基层干部民警,是党派到群众身边最亲的人

灾情发生后,自治区党委、政府立即作出抗震救灾全面部署,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迅速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区一线指导救灾;自治区有关部门和灾区市县党委、政 府积极主动应对,全力组织抢险救援,紧急转移安置群众;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民警、边防消防官兵和民兵预备役快速反应,众志成城保证了各 项救灾工作的有序有效推进。

在这股强大的抢险救灾力量中,来自灾区基层干部和民警们,始终冲在抗震救灾第一线,为灾区群众“零距离”服务。

在樟木小区,记者见到曾采访过的琼达。

琼达是4个孩子的母亲,4月25日中午,琼达在买菜回家的路上遇到地震,慌乱中,琼达不顾一切地向家里跑去——她的另外两个幼小的孩子还在家里。“赶到家 时,房屋已震裂,两个幼小的孩子已被离家不远的警务站民警抱出来了。”琼达说,“警察同志把我们转移到边检站大院里,又出去把我另两个孩子平安找了回来。 如果不是人民警察,我连死的心都有了。我现在最想感谢的人就是警察,是他们救了我孩子的命。基层干部民警为了我们的安宁不顾生死,一往无前的那种劲头,让 我心里特别踏实,也不会忘记。”琼达说。

现在,琼达一家住在樟木小区47平米的房子里。“所有这一切都是党给的,感谢党和政府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指着房屋里的床铺、柜子、厨具和生活用品,琼达 说:“现在我们樟木小区警务站的民警们都是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罗锟主任最后一批从樟木撤回来时,我们许多群众都抱着他痛哭,既感谢地震中他们为我们付出 的一切,也像自己的亲人一样担心他们的安危。”

在樟木小区便民警务站,我们见到了琼达所说的聂拉木口岸公安局情报中心主任罗锟。

罗锟在樟木工作了22年,去年5月12号,最后一批撤出樟木镇。

“看着自己工作生活这么多年的地方被地震毁坏,乡亲们失去家园失去亲人,我们民警心里特别难受。”罗锟说,地震发生后,所有民警的第一反应就是去查看群众的安危。“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我们的民警。”

现在,樟木镇的公安民警们随群众一起被安置在樟木小区的4个警务站,除了每天巡逻外,还主动帮助小区内的居民排忧解难。“他们都是我们的亲人,亲人受灾了我们心里特别难过,宁愿自己苦一点累一点,也不能再让他们受到一点损失。”罗锟说。

“我们公安民警就是要做好执法和安抚工作,从搬进樟木小区起,这里从未发生过一起盗窃事件,小区治安良好,居民和谐相处,大家都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而努 力。”罗锟的工作也受到了群众的赞誉,“地震后,群众自发的写来很多感谢信,送来锦旗,警务站都挂不下啦。”罗锟笑呵呵地说。

“4·25”地震中,吉隆镇萨勒乡350户房屋中有349户受损倒塌,死亡3人,重伤3人,是我区受灾最重的乡镇之一。

一年后,再次走进萨勒乡,开阔的空地上,救灾帐篷错落有序,每顶帐篷上都插着鲜艳的五星红旗。

萨勒村党支部书记占堆正带领村里的党员和群众在安置点的小广场上举行升旗仪式。

“升国旗是为了让大家感恩祖国,正是有了党和国家的支持,我们才顺利度过了难关。”占堆说。

地震发生后,为了更好地服务民众,萨勒乡45名党员成立了党员志愿服务队,与基层干部一起坚守岗位,帮助群众共度难关。

党和政府的帮助,让民众对灾后重建充满了信心。萨勒乡民众也通过自己的双手,自力更生,发展生产。

萨勒乡群众次旦靠着木工手艺,地震后在附近的村庄务工,去年收入超过10万元。“国家已经帮助我们做了很多了,我们也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好灾后重建,我有信心盖一座比以前更大更结实的新房。”次旦说。

悲伤过后,要把未来的日子过得更好

吉隆县吉隆镇乃村尼玛桑姆家的院子里,停放着一台橘红色的东风大卡车。女主人说,这是他们家地震后花10万多元买的二手车,准备村里盖房时拉砂石、水泥。“我希望能够靠自己的双手和力量,尽量降低地震带来的损失,减轻政府的负担。”

根据受灾群众创业需求,灾区的技能培训已经展开,汽车驾驶、钢筋工……据统计,在日喀则,这些按照群众意愿设置的工种,参训学员已达数千名。

为了帮助群众更快恢复生产生活,在离樟木小区不远的地方,政府建了一座樟木商城,从去年6月25日开业到现在,共有146户商户入驻,主要经营尼泊尔特色 进口商品,总销售额达到1544万元,在樟木商城里一个并不起眼的商铺,男店主摆弄着店里的商品,时而用英语与国外游客交流,时而用藏语向当地群众介绍产 品,时而用汉语向国内游客推销,满脸微笑。

他就是尼泊尔人RAM,妻子次央是樟木镇立新村夏尔巴人,2013年,两人步入婚姻的殿堂,他们的中尼跨国婚礼虽然简单,却得到了全村人的祝福。

2015年4月25日,RAM在地震中受伤,被民警救出,并第一时间转移到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治疗。

“我住院期间,得到了太多人的帮助,公安民警、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帮我们夫妻俩照看孩子,送来生活必需品,还给了我们现在的家。”RAM告诉记者,“中 国政府为我们在樟木商场提供免费店铺,帮助我们重新开始生活。我要继续学好汉语,把生意做得更红火,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现在,我们的女儿已经2岁了, 等生活好起来,我们打算再要一个孩子。”

次央是樟木镇樟木居委会妇联主任,地震后,政府为樟木居民免费提供店铺做生意,重建家园,实现再就业。看着来樟木商城购买东西的顾客逐渐多起来,次央瞅准了商机,组织村里三名妇女在樟木商场开起了餐吧。

“我们樟木村妇联那木斯德餐吧是以村妇联的名义经营,帮助3名妇女缓解了家庭困难。”次央告诉记者,餐吧里4名妇女,以前都是在樟木做边贸生意的,开餐吧 对她们来说完全是个新领域,遇到了很多困难。“我们4个女人走遍了日喀则市所有的樟木餐饮店学习经验,以前做边贸生意,讲究利润最大化,现在做了餐饮业, 我们对卫生和服务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更要对得起顾客的信任。”

次央的用心经营,为餐吧带来了人气。现在,餐吧每月向村委会交2000元的承包费,每月向村中最困难的一名妇女提供200元的生活补助。

餐吧服务员格桑卓玛告诉记者,“在餐吧工作每月有4000元的收入,2000元作为几个在外地上学的孩子的生活费,2000元补贴家用。党和政府为我们做 了太多,我们更要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现在,我们生活上没什么困难,就希望孩子们好好学习,将来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下午5点过,耀眼的阳光下,日喀则桑珠孜区幸福幼儿园门口排起了接孩子的队伍,所有人都翘首望着幼儿园大门,等待着大门开启的一刻。大门里面,有他们未来的希望。

樟木镇群众搬迁到日喀则市桑珠孜区,其中包括98名4到6岁的小朋友。2015年11月,日喀则市新建的幸福幼儿园优先无偿接纳了这些小朋友,孩子们在这里开始了幸福的新生活。

“98个在园孩子里,绝大多数是夏尔巴人,我们幼儿园采用双语教学,教孩子算数、唱歌、画画和一些手工课。幼儿园还专门聘请了厨师给孩子们做饭,做到了食 品留样。”幸福幼儿园的园长曲卓玛告诉记者,“地震前,因为立新村和雪布岗村地理位置比较偏远,孩子没有上过幼儿园,地震后,政府把我们安置在樟木小区, 让我们优先使用幸福幼儿园,小区内四个村的孩子都按照年龄进入幼儿园学习。对立新村和雪布岗村的孩子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上幼儿园,跟小朋友们在一起学知 识做游戏,特别高兴。”

放学铃声响起,幼儿园门口的人们牵着叽叽喳喳的孩子鱼贯而出,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脸上,平静而自然。从他们轻快的脚步中,我们看见灾区群众正迈向新生。(记者 玉珍 王杰 陈志强 扎西顿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