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22 17:17 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三月份是学雷锋活动月。我区大力弘扬雷锋精神,积极践行服务理念,涌现出很多活“雷锋”。他们所做的点点滴滴,就像春风吹拂着人心,让爱的暖流涌动在雪域高原;他们不图名利,集小善而成大德,展示了西藏“雷锋”的模范事迹和文明风采,为全区各族人民树立了榜样,提供了标杆。
年近八旬的江白,几十年来无论寒冬酷暑,长年坚持为群众义务修补道路。走进巴扎小区,倾听一个平凡人的不平凡故事——
毛主席曾这样表扬过雷锋: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而在拉萨市洛堆社区里,就有这样一位老人,他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义务为村里修路填坑,这一干便是30多年。现在,他已经77岁了,还在村路边上继续整齐地码着从河边捡来的石头,等天气好了用来修路。“他是我们小区的‘活雷锋’,”洛堆社区二组组长次多说道。
次多口中的“活雷锋”,是西藏天路集团工程五队退休职工江白。
走进拉萨市洛堆社区巴扎小区,齐整的土路上铺着大小匀整的卵石,踩在脚底异常绵软,丝毫不像别的卵石路咯得人龇牙咧嘴,居然比走在硬化的水泥路上还舒服。记者还发现,一排排楼房之间的排水沟干净通畅,没有丁点儿恶臭味。
这都是巴扎小区普通居民江白的功劳。年近八旬的江白,几十年来无论寒冬酷暑,长年坚持为群众义务修补道路。他那腼腆的笑容、布满老茧的手,向人们讲述着一个平凡老人的不平凡故事。
长期坚持,30多年前就开始修路
“上世纪90年代,我们社区到金珠西路上的道路,一到夏天雨季就泥泞,走在上面裤腿上满是泥巴。就是江白爷爷,每天把一车车石头往路里填,慢慢地路况才好起来,走路也开始方便起来。”跟随着住在巴扎小区里的爷爷奶奶长大的罗次,指着小区北面还露着半截土的路面说道。而这条路,正是连接巴扎小区与金珠西路最近、也是最早修筑的。
30多年前,巴扎小区里大街小巷还没有硬化,道路坑坑洼洼,难以行走。居民都过着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日子,特别是雨雪天过后,道路更是泥泞不堪,老人们经常会摔伤,孩子们上下学也得有大人接送才行。巴扎小区二组组长次多回忆那个时候的事情时说,路不好走啊,小孩经常摔倒,大人们接送孩子上下学,只能背了小的背大的。
看到老人和小孩出门十分不方便,江白萌生了修路的念头,他说:“不能让老人、小孩再跌倒,要把路填一填了。”
上世纪80年代,巴扎小区的这条马路终于修通了。但由于连着拉萨兵站,时常有军车从这条路上驶过,公路受损严重,大小坑洼不断,小区居民出行难的问题依然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看到这样的情况,江白再一次下定了坚持修路的决心。1982年,为了方便附近居民通行,江白开始了他义务修路历程,而这一修就是30多年。
自掏腰包修路,演绎现实版“精卫填海”
“小区刚建成时,基础设施不全,雨水加上居民排出的生活污水,使得低洼处积水较深,加上面积较大,经常有居民望‘海’无助。这些年,经老人反复填埋、整修,你看现在楼房两旁的地面明显提高了,老人还挖了两条排水沟,出行方便多了。”次多领着记者在小区参观老人修的路时补充说道。
在次多的记忆里,巴扎小区的路上经常有一个背影:略微有些驼背,推着手推三轮车,车上堆满砖头、碎石、沙土,不时地蹲下来填补坑洼。从决定修路的那天起,江白一有空就推着整车的小石子,哪里有坑、有水,就补哪里、填哪里。
修路并不容易。洛堆社区党群科工作人员央白说道,在高原上,年轻人搬上几块石头都很累,何况江白老人修路的原料还是用推车从拉萨河边整车拉来的。砂石和沙土有多少车,没人数得清。而这种劳累,又有多少人能坚持得住。这些年,老人因义务修路为推车更换了7个轮胎,用坏的铁锹少说也有10把了。
“他以前就是修路的,路见不平,总会去拾掇。几十年了,每天早上起来,就要推着车,带着铲子,到村里各处转悠,捡捡垃圾,送到远处,往回走时,又拉上一车干净的石头。”江白的老伴埋怨道:“他现在老了,中午的时候让他不要出去干活了,他不听,每次都晒得面红脖子疼。”
如今,老人已经70多岁了,仍在为村里的路修修补补。熟悉他的乡亲们夸赞他为现实版的“精卫填海”。
“在这住一天,就修一天路”
巴扎小区作为全拉萨市唯一一处没有上下水、道路没有硬化的地方,面临着改造的机会。当记者问江白老人的看法时,他高兴地说道:“改造是件好事,现代化的生活能吸引年轻人回到小区老人的身边。但是,只要我还在这个小区一天,我就要修路,让大家每时每刻都走得舒畅、过得舒心。”
“老人坚持这样义务修路,低调干事,之前对他说三道四的人,也慢慢改变,还主动加入到修路的队伍中来了。”央白说道。
走时,记者和老人握手言别,老人双手有些粗糙,那是岁月的坚持;常年累月的修路工作,使高挑的老人有点驼背,给人的感觉却还是那么魁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