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各县新闻>

察雅县吉塘镇:新机遇带来新变化

2015-09-14 06:53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res01_attpic_brief.jpg

图为吉康种植养殖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罗玉先正在指导当地群众疏花疏果。记者 王晓莉 摄

每年六、七月份,三江大地正是气候宜人、百花盛开的季节。处处草长莺飞、大地披绿,满山遍野的山花,美丽的湖光山色,让人流连忘返。

吉塘,意为“安逸美丽之坝”,位于214国道旁,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物产丰富。

2015年夏季的一天,我们自治区成立50周年采访组来到吉塘镇,感受吉塘镇抢抓机遇谋发展的劲头,感受当地群众幸福甜蜜的美好生活。

普穷:老区长眼里的吉塘

记者来到吉塘镇吉塘居委会时,经历过新旧西藏的普穷正带领群众打扫道路卫生。虽已年逾七旬,头发花白,但他仍精神矍烁,谈笑风生。

提起普穷,吉塘居委会的人无不竖起大拇指,这位75岁的老人是个闲不住的人,群众有什么矛盾纠纷也都找他调解,谁有困难,他也第一时间给予帮助,在村民中有很高的威望。

1960年,20岁的普穷因藏文好,被选为刚成立不久的吉塘乡文书;1964年,因工作出色,被组织任命为吉塘区区长,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在撤区并乡时担任新成立的吉塘乡副乡长,1990年光荣退休。

谈起吉塘镇的发展变化,这位有着51年党龄的老党员显得有些激动,他说:“1960年,吉塘镇开始土地改革,农牧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由于旧西藏基础设施建设几乎没有,从吉塘镇到察雅县城即使骑马也要走上整整一天,群众出行相当不便。”

民主改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吉塘镇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原来的“羊肠小道猴子路,云梯溜索独木桥”,被现在宽敞平直的柏油路取代。

“现在党的政策好,路也修好了,大家出行也方便了,这是利民的大好事。”普穷竖起大拇指说。

普穷说,他经常教育子女,现在的政策这么好,只要踏实肯干,一定能过上好日子。

2012年,普穷的儿子洛松花了3万多元,买了一辆农用车,自己跑运输。2014年,洛松又买了一辆面包车,如今,洛松一年的收入少说也有好几万元。

闲不下来的普穷有事没事就喜欢在村里四处走走,打扫打扫卫生,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看到村里一天一个变化,群众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普穷由衷地感到高兴。他经常对大家说,各项惠民政策和资金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地上长出来的,而是共产党带来的,我们要感谢共产党,感谢政府,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罗大姐”:落户吉塘的异乡人

走进昌都吉康种植养殖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吉塘镇的水果园,只见果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有苹果、桃子、梨等水果品种,偌大的果园内仅有20多人在忙碌着。果树下的藏鸡、藏香猪慢慢地踱着步,显得十分悠闲。

“平常有7、80人在果园内劳动,都是吉塘居委会的群众,现在大部分人上山挖虫草去了,所以果园里劳动的人比较少。”看出我们的疑惑,昌都吉康种植养殖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罗玉先告诉记者。

这位被大家称作“罗大姐”的女强人,2000年就和爱人来到了西藏,2003年承包了200亩荒地,2005年成立了昌都吉康种植养殖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并把户口从重庆云阳迁到吉塘居委会,成为吉塘居委会第一个落户的汉族群众。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公司规模日益扩大,如今,公司承包土地1200亩,去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光给群众发工资就花了200—300万元。

“作为吉塘居委会的一份子,我有义务带领居委会群众脱贫致富。”罗玉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她不仅鼓励村民以土地形式入股,还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为群众免费提供良种和修剪树枝、疏花疏果等技术指导。

在她的带动下,64岁的四郎群培成功脱贫。从以前靠政府救济的贫困户成长为年收入过万元的准“小康之家”,孩子也考上了西藏大学;村里的其美卓嘎夫妇都在公司上班,每年的收入也有3万多元……

“下一步,我们打算在察雅县城对面的山上承包3000亩土地,打造一片杏林,待挂果成熟后交由居委会群众经营。我们最大的愿望是将公司上市;加大产品深加工力度,打造绿色食品产业链。”对于未来的规划,罗玉先信心满满。

砂石场:群众致富新希望

扎西顿珠,今年35岁,是吉塘镇吉塘居委会的居民。凭着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大脑,他承包了吉塘居委会在察雅县金河边的砂石场,不仅让自己家脱贫致富,还解决了居委会25户贫困家庭的就业问题,成为远近闻名的“金种子”创业致富能手。

了解扎西顿珠的人都知道,他能有今天的成就,其实并不容易。2000年,刚拿到驾驶证的扎西顿珠开始跑运输,2009年,他通过贷款、找亲戚朋友借钱再加上自己多年的积蓄买了一辆汽车继续跑运输。

2014年,随着西藏旅游市场的日益火爆,扎西顿珠又有了新主意:“跑运输长年累月在外奔忙,家里有什么事也顾不上。现在全区大力发展旅游业,这不是发家致富的好机会吗?”于是,扎西顿珠决定回到家乡寻找新的致富门路。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回到家的扎西顿珠,经过多次考察,发现察雅县正在大兴基础设施建设,办砂石场销路应该不错。他的目光停留在了流经本村的金河边,金河河滩离村里比较远,但是离公路近,非常适合建砂石场。

于是,他主动与村里协商,并从银行贷款150万元,加上自己的积蓄,以及合伙人丹增巴珠的300万元资金,扎西顿珠的砂石场正式成立了。他与村委会签订了5年承包合同,每年上缴村集体42万元,5年共计240万元。

“现在政策好,机遇好,我的砂石料主要销往昌都市、察雅县等地,从开业到现在,销售额已经超过300万元。”扎西顿珠说。

富裕起来的扎西顿珠并没有忘记乡亲们,他的砂石场雇用工人有一项特殊的规定:“要么家庭困难,要么身体有残疾。”说起制定这项规定的初衷,扎西顿珠告诉我们,“我只是力所能及地帮助大家脱贫致富,因为只有处在最底层的贫困户和残疾人富裕了,才能叫全村共同致富。”

扎西顿珠告诉记者,砂石场的砂石运输也都由吉塘居委会的群众来完成,仅去年一年,砂石场就发放运输费200多万元。(刘玉璟 吴冰 张晓明 闫党恩 王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