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西藏昌都: 卡若区|江达县|贡觉县|丁青县|察雅县|芒康县|八宿县|左贡县|边坝县|洛隆县|类乌齐县|2013年10月22日 星期二
公示公告:
您当前的位置:今日西藏昌都>察雅县>援藏工作>

察雅县强化措施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2014-04-14 16:48 来源:昌都地委外宣办 点击:0

  在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中,察雅县强化措施,不断完善农牧民党员档案,建立村“两委”花名册和档案,大力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组织保证,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完善农村基层党员花名册,建立农牧民党员详细档案。察雅县将完善农牧民党员档案作为全县基层组织建设基础性重点工作,采取四项措施,不断推进农牧民党员档案规范化建设,切实提高农牧民党员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强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抓信息采集。县委组织部专门设计并用藏、汉两种文字印发了《西藏察雅县农牧民党员登记表》,注意采集农牧民党员个人基本情况、家庭住址、家庭成员和主要社会关系、主要优缺点、掌握技能、参加培训和奖励处分情况、当选各种代表委员、思想状况、需要解决的困难、是否为“三老”人员等信息,要求各乡(镇)党委指定熟悉党务、素质较高的党员干部负责,以建立的农牧民党员登记表为基础,认真对党员有关信息情况进行核实,对信息采集情况要求所在村(居)党支部书记、村(居)委会主任、入党介绍人或入党证明人签字,由所在乡(镇)党委审核盖章后上报县委组织部备案,保证材料真实、文字清楚、手续齐备。二是抓建设标准。及时下发《中共察雅县委关于贯彻〈中共昌都地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牧民党员作用的意见〉的意见》(察党发〔2009〕11号)文件,协调解决了专项工作经费,统一订购了档案柜、档案盒、档案袋,要求各乡(镇)在2009年6月之前完成农牧民党员档案的建立和完善工作,达到“三个一”的要求:即:一个乡(镇)一个农牧民党员档案专柜、一个村党支部一个档案盒、一个农牧民党员一个档案袋。三是抓业务指导。县委组织部结合“万名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由领导带队深入各乡(镇)调研,面对面为基层干部讲解,对工作程序、业务要求、注意事项进行悉心指导,认真审查把关,帮助完善农牧民党员档案。四是抓长效机制。为进一步规范全县农牧民党员档案管理工作,将在认真审核的基础上,组织建立完善全县农牧民党员信息库,制定出台《察雅县关于加强农牧民党员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关规定》,把完善农牧民党员档案工作纳入全县基层党建目标考核工作范畴,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强化措施,严格管理,做到定期督促检查,定期更新维护信息,不断提高农牧民党员档案管理水平。
  建立村“两委”花名册和档案,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察雅县在开展第六届“两委”换届选举工作的同时,编制了详细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村“两委”成员花名册。2009年县委制定了《关于加强村干部及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调整充实了村级后备干部队伍,紧密结合全区千名干部进百村开展“两帮助”活动,进一步建立完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村“两委”成员档案,不断健全完善村干部及村级后备干部选拔、培养、管理和使用机制,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村级干部队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大力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创设良好社会环境。根据自治区、地区关于“十一五”期间所有行政村建成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统一部署,察雅县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纳入到全县基层组织建设、安居工程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开展了全县138个村(居)委会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其中砖混结构91个(建筑面积120M2/个)、土木结构47个(建筑面积150M2/个),所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均达到了上级规定的“5室齐全”(卫生室、文化室、会议室、阅览室、办公室)和“8项配套到位”(大门、广场、厕所、升旗台、垃圾池、围墙、道路和排水沟),并统一定制了2牌(党支部门牌和标牌),同时,通过积极协调,整合援藏资金和县级财政配套资金414万元用于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安排专项经费344530元购置了办公桌椅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配套设施。截止目前,察雅县138个村(居)委会均已修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其中全部完工并通过验收的86个、待验3个、在建49个,在建活动场所预计今年11月底前完工,已建成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均已投入使用,运行情况良好。同时,为切实解决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公共设施损毁严重和利用率较低的问题,察雅县在认真征求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察雅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管理使用办法》,从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产权确认、设施管理、阵地使用、组织领导、责任追究等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对全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实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使用,为确保场所的日常管理与发挥作用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为农牧区基层组织开展活动、服务群众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