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08 11:27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2008年类乌齐县从县直单位选派3名干部职工分赴宾达乡热西村、类乌齐镇孟达村、甲桑卡乡东登卡村担任党支部书记。经过两年多的下派工作,这3名选派干部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深入群众,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思想状况,了解群众最需要解决的实际困难,为群众办了大量的实事好事,解决了不少遗留问题,整顿了村级干部队伍,完善了“两委”班子规章制度,建立了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增添了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美化了村居环境,进一步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同时,也使他们丰富了阅历,积累了经验,提高了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县委政府资金支持、政策扶持,
为选派干部干事创业搭建平台
认清形势,抓住机遇,高度重视干部选派工作。2008年昌都地委、地委组织部针对一些贫困村、落后村难治理、治理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决定从县、乡单位选派干部到村(居)党支部任职,并辅以多项优惠政策。类乌齐县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力宣传,号召全县有志青年干部下基层深入贫困村、落后村干事创业,并努力做到政治上关心,思想上重视,工作上支持,生活上照顾,为选派干部顺利开展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资金支持、政策倾斜,为选派干部工作构建平台。3名选派干部刚一到村任职,县委就从援藏资金里为他们分别解决了5000元办公经费,改善其办公条件。类乌齐镇孟达村交通条件差,在没有安排建设项目的情况下,县交通局为该村免费提供装载机等设备,修筑乡村道路。根据各村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县相关部门分别在热西村、东登卡村建设了蔬菜大棚,并为蔬菜大棚基地修建了通往乡镇的道路,在孟达村建设了圈养牦牛育肥基地。
强化培养教育力度,为选派干部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农牧区的工作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复杂而又繁琐的工作,为保证选派干部能大展身手,取得显著成效,县委组织部利用地委党校培训党员干部的有利阵地,分别选派3名干部到地委党校进行培训,丰富知识,加强理论修养。2009年选派热西村党支部书记央宗到重庆市对口支援区县进行了为时3个月的培训,以开阔视野,增加阅历,掌握农村工作的多项技能。
关心生活,经常座谈,为选派干部工作出谋划策。县委组织部作为选派干部的直接组织者、领导者,经常深入选派干部所在的乡镇及农牧村进行调查研究,察看取得的成果,调查存在的问题,并为其当前工作积极献计献策。每年年初召开一次选派干部及大学生“村官”座谈会,互相交流经验,取长补短,详细了解选派干部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确保选派干部能够安心基层、扎根基层。
严格管理,确保选派干部健康成长。选派干部到村任职后,我县为选派干部制定了目标考核责任书,要求选派干部严格服从所在乡镇的组织管理,经常向乡镇领导、组织部领导汇报工作,选派干部有事必须向乡镇领导请假,出差离开县城必须在县委组织部备案,每年年底进行工作总结。要求选派干部严于律己,清正廉洁,通过严格管理,多压担子,促使其迅速成长。
选派干部求真务实 成绩显著
一是加强了村级“两委”班子干部队伍建设。选派以前的三个村全部都是“两委”班子软弱涣散的村,党支部战斗力不强,村委会领导群众发展致富思路不明确。现在三个村的“两委”班子都成了村民的“主心骨”,成为了领导群众致富奔小康、维护社会稳定的“领头雁”;二是巩固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两年多的工作中,三个村共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8名,新发展党员16名,培养村级后备干部11名;三是完善了村级组织建设各项规章制度;四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宾达乡热西村利用214国道线改扩建机会,组织村民集资10万元,创办了村里第一个集体经济实体沙石场,2009年实现经济收入75万余元,利润50多万元,协调工程项目负责人招收本村村民组成运输车队,实现创收13万多元,2010年创办了奶牛养殖场,每个月出售牛奶、酸奶等实现经济收入三四千元。2010年还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建起了9座蔬菜大棚,总投资73万元;孟达村针对村里不通路、不通电的问题,联系建立了“牧家书屋”,带领村民学科技、讲文明、修路、引水,切实改变了村民的居住环境,并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积极筹备建立起了牦牛育肥基地;东登卡村选派干部积极联系党建扶贫单位,争取到党建扶贫资金25万元,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同时,把东登卡村建成了我县第一个“移动电话村”。五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为民办实事做好事。东登卡村通过节约村级运转经费和向县直各单位筹集资金共3.3万元,帮助7户困难户解决看病难等问题。在创先争优活动中,了解到困难老党员贡桑旺姆收养了4名孤儿后,村党支部多方请求援助,给孤儿捐钱捐物;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期间,向县有关部门筹集资金1300元,组织村干部、党员修建了河堤;热西村党支部成员经常深入群众家中,了解群众疾苦,组织当地干部群众为15名低保人员、3名特困人员捐款6400多元,捐衣、裤、鞋200多件(条、双),同时积极协调县民政部门为他们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与关怀;孟达村党支部多次带领村民义务修建孟达自然村至孟多自然村的泥泞道路,以及通往夏季牧场的村路,修路长达20多公里。2010年4月在孟嘎山上顺利完成植树造林13万多株,造林面积达1000多亩,保护了环境,造福了群众。六是转变了群众思想,改善了村居环境。三名选派干部先后在各村逐步建立了“农家书屋”、“牧家书屋”,还坚持每天早中晚为群众播放康巴藏语广播,使群众进一步了解国家的政策、法规、先进实用的农牧技术,使群众思想很大程度地得到了改变,素质明显提高,送子女上学率也达到了100%,逐步改变了原来“等、靠、要”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