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昌都时政>

以农牧民安居工程为契机全面推进丁青新农村建

2014-03-12 09:29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地处昌都地区西北部的丁青县,与青海省、那曲地区巴青县接壤,国道317线贯穿7个乡镇。目前,丁青县共有13个乡镇,65个行政村,2006年底人口6145人。与此同时,丁青县被誉为“虫草大县”、“藏东商品粮生产基地”、“热巴艺术之乡”等称号。面对众多优势,丁青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把农牧民安居工程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实施,通过思想上的开导,典型上的示范,技术上的创新,思路上的拓展,经济上的支持,政策上的鼓励,充分发挥各种有利因素,大力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不断改善家乡面貌。

就地取材  突出特色解民忧

   丁青县域11365平方公里,561个自然村,不同区位、不同生态、不同地形就会产生不同的风俗习惯。在实施安居工程时,丁青县在统一设计、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划拔土地的“四统一”管理模式的基础上针对各乡村所处的小环境,结合当地具体情况,不搞“一刀切”,有区别地充分利用当地各种优势,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

   丁青县色扎乡地处317国道旁,当地有一个招商引资80万元的花岗岩石厂,石料花纹清晰,色泽鲜明,坚固耐用,深受群众的喜爱。在实施安居工程时,丁青县紧紧抓住这一资源优势,积极鼓励群众就地取材,把花岗岩石用于建房中,不仅地面铺的是花岗岩石,而且在房子外墙壁上也粘贴上,不仅美观漂亮、实用廉价,也为房屋建筑增添了不少色彩。丁青县尺牍镇是最西边的一个镇,针对其地形特征,在实施安居工程时,采取了“集中连片”的办法,65户分成两个紧挨的小区,由建筑施工队统一施工,一块交付使用,水电供应齐全,环境优美,为今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丁青县觉恩乡因当地石料取用方便,便提倡群众用石头;沙贡乡泥土粘性强,耐力大,帮助群众打土墙,然后外墙壁用涂料粉刷一新。

转变观念  积极筹资建新房

   由于地理气候环境独特,极适宜于冬虫夏草的成长,丁青虫草资源丰富,品质好,虫草体形饱满,虫的体形逼真,色泽美观,个头大,每年的产量都在1万斤左右。丁青县虫草的知名度极高,是在全区、全国绝无仅有的,在国际市场上也享有很高盛誉。面对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如何引导当地农牧民群众抓住这一优势,把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好,当地政府肩负重任。

  “上挖虫草、下山喝酒”曾一度形象地再现了丁青人,挖到虫草后卖成钱,有钱的群众不懂得科学消费,有的买摩托车,一家里甚至达到3辆之多;有的就是吃喝玩乐,喝得东倒西歪,把钱白白地浪费掉了,低矮、潮湿的居住条件一直得不到改善。为此,丁青县借全县实施安居工程之机,首当其中地从转变农牧民观念入手,在全县范围内宣传教育农牧民把资金用在改变居住条件上,逐渐引导农牧民向科学消费发展,取得初步成效。2006年,丁青县农牧民安居工程实际开工户数为943户,实际竣工户数为853户,总投资6301.82万元,其中政府补贴资金1110.7万元,群众自筹资金4236.57万元,建房群众从农行贷款783.95万元,由此可见群众投入到安居工程建设积极性之高。

 因地制宜   “安居”实现“乐业”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字方针”,丁青县在农牧民安居工程实施中,从“大分散、小集中”和“宜分则分、宜改则改、宜迁则迁、宜建则建”的原则出发,同时与开展的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以县城和13个乡(镇)政府所在地为中心,依托317国道、色木公路等,在使农牧民住上安全、舒适的新房同时以虫草收入为主的情况下,想方设法拓宽群众收入渠道,向城镇转移、就业。

   在2006年,丁青县积极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和地理优势,确定了20个集中建设点,统一修建两层楼的商住房,以便引导部分农牧民逐步脱离农牧业生产,进入小城镇。在去年完成的853户安居工程中,砖混结构的两层楼就达121户,被确定为小城镇建设的重点乡镇色扎乡和尺牍镇,建成商住楼95栋(两层楼混合结构),建筑面积近13000平方米,促使两乡镇约300多名农牧民群众就业,积极利用自家门面和租来的门面开茶馆、饭馆、销售农具、手工品等,若门面全部租出,按每间门面500元/月计算,每月可收取租金15万元,一年便可直接增加农牧民现金收入18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