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29 09:34 来源:新华网 点击:0
吴光、张先俊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江南殡仪馆举行。 记者 杨帆 摄
12月17日上午,“优秀共产党员”、“人民好公仆”、重庆市经信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市援藏办主任吴光同志,“优秀共产党员”、“人民好公仆”、市经信委外经外事处调研员、市援藏办副主任张先俊同志遗体告别仪式暨追悼会在重庆江南殡仪馆举行。
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市长黄奇帆,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存根,市政协主席邢元敏等领导同志敬献了花圈,并分别以不同形式对两位同志因公殉职表示哀悼,向他们的亲属表示亲切的慰问。
重庆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委、西藏工业和信息化厅通过发来唁电、敬献花圈等多种方式表示哀悼。
吴光、张先俊同志殚精竭虑为重庆市工业发展和援藏工作做贡献的事迹,连日来深深感动了广大干部群众,人们纷纷以各种方式表达对吴光、张先俊同志的崇敬和哀悼之情。
在送别现场,人群肃立,哀乐低回。大厅悬挂着吴光、张先俊同志的遗照。吴光、张先俊同志的遗体安卧在鲜花翠柏中,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
重庆市领导范照兵、徐松南、翁杰明、余远牧、童小平、吴家农,工业和信息化部、西藏昌都地区行署相关负责人及援藏干部代表参加追悼会,慰问吴光、张先俊同志家属。中央驻渝有关单位,市级相关部门,四川、贵州等相关省市经信部门,我市区县经信部门,重庆工业企业、商会协会学会的领导和代表,吴光、张先俊同志的亲属、生前好友,市经信委系统干部职工,共计2000多人前来为吴光、张先俊同志送上最后一程。
10时整,全体现场人员在吴光、张先俊同志遗体前肃立默哀。
吴光同志1974年5月参加工作,38年来,将毕生心血和智慧都献给了重庆工业信息化建设和援藏事业,曾连续7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连续5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2010、2011年连续两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优秀领导干部。
张先俊同志1983年10月参军入伍,2008年12月转业到市经信委工作,2011年3月兼任市援藏办副主任。张先俊同志是一位经过生与死、苦与难考验的好同志,曾荣立战功一次,三等功两次。
2012年12月9日,吴光同志与张先俊同志一道赴西藏昌都地区检查重庆市对口援助工作返回途中,于13日上午11时5分许,在翻越白玛雪山时,发生交通事故,不幸壮烈牺牲。吴光同志享年57岁,张先俊同志享年47岁。
吴光、张先俊同志的一生,闪耀的是他们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和热爱,书写的是共产党人的崇高使命,展现的是人民公仆的优秀品质,传承的是重庆经信人“服务发展、追求卓越”的优良作风,他们不愧是重庆工业战线上的时代楷模,不愧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为了大力弘扬吴光、张先俊同志的先进事迹、优秀品质和可贵精神,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市公务员局已追授两位同志为“优秀共产党员”、“人民好公仆”,并号召向两位同志学习,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援藏工作而努力奋斗。
雪域高原,他们那最后五天……
重庆晚报记者采访还原吴光张先俊最后日子
12月13日,重庆市经信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市援藏办主任吴光和市经信委外事处调研员、市援藏办副主任张先俊,在赴西藏昌都检查督促重庆市援藏工作时,发生交通事故因公殉职。
没留下一句遗言,没来得及和亲人说一声再见,更没来得及和儿子吃一顿久别重逢的火锅。为了昌都尚未完成的援藏项目,他们把生命留下了雪域高原。
电话传来噩耗
时间:12月13日中午
地点:重庆市经信委外经处办公室
急促的电话突然响起。外经处付处长接过电话后,突然发出一声惊恐的尖叫,然后颤抖的向电话那头询问:“两个?两个吗?”
不久,挂断电话,付处长颓然坐下,已是泪如雨下……
这是一通从1500公里外的雪域高原白玛雪山打来的电话。打电话的人,是重庆市援藏干部专员杨树海。电话中,杨树海传来噩耗:市政府援藏工作小组副组长、援藏办主任、市经信委副主任吴光和市援藏办副主任、市经信委外经外事处调研员张先俊,在援藏工作中发生交通事故,因公殉职。
5天前,吴光和张先俊作为督导干部,奔赴西藏昌都督检验收重庆市第六批对口援助昌都的建设项目。当日,完成所有工作行程后,吴、张二人启程返渝,驱车从昌都芒康县赶往四川境内的迪庆机场,准备飞回重庆。其间的通道,便是要穿过海拔4000多米、坡陡路险的白玛雪山。
根据援藏干部内部规定,要穿越险峻湿滑的雪山,必须由当地经验丰富的司机驾车。然而,即便如此,由于路面暗冰湿滑,上午11时许,吴光和张先俊所乘的越野车在海拔4000米高的垭口处经过一个下坡左转急弯时,连人带车滑出狭窄的路面,滚下80米高的山崖……吴光和张先俊因公殉职,同时随车罹难的还有当地司机和一位当地干部。
婉拒同事劝阻
时间:12月9日上午
地点:西藏昌都
噩耗传来,市经信委上下所有人无不悲痛,有的同事放声痛哭,有的同事掩面沉默、一言不发……在他们看来,这本是一场不该属于吴光、张先俊的生命终结之旅。但他们却是为了其他人员的安全,抢着去的!
原来,此次进藏的主要目的,是去验收重庆市筹资援建的一批工程。临行前,很多人都提到,如今昌都早是冰天雪地的寒冬,路况极其危险、气候条件已到了最恶劣的程度。“你们今年都进藏六七趟了,这批工程也是你们一手督导建设的,没问题。”有同事曾劝吴光和张先俊,不必冒险。
“正是我们一手督建的,所以更有感情呀!”吴光和张先俊笑着婉拒了大家的好意,执意前往,但也同意了大家建议“行程不要安排太多,呆上三天即刻返回”。
9日中午,乘机抵达昌都后,吴光和张先俊先把行李放入酒店,甚至来不及吃饭,就检查了临近的几个工程项目,并听取了重庆市援藏干部和当地领导的汇报。
11日上午,吴光、张先俊来到了他们最期盼见到的邦达二小———9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但在重庆援藏干部的工作下,这里正式开建了一所服务藏族孩子读书的小学。当时,敲定项目后,在简陋的临时搭建的食堂内,重庆援藏干部和当地干部坐成两桌,一起吃饭庆祝。席间,吴光兴奋地站起来,跟随藏族干部跳起了欢快的锅庄舞,自己还即兴唱起了《北京的金山上》———这是吴光留给西藏的第一首歌,也是最后一首。
如今,一座崭新、漂亮、结实的两层楼小学落成了,扑面而来的是孩子们的笑脸。
最后一次通话
时间:12月11日
地点:昌都芒康县
看到这样的场景,吴光激动并欣慰。在仪式结束后的第一时间,他便拿起电话打给了远在重庆的爱人———因为,他的妻子,正是一名大学教师。
“他告诉我:昌都的孩子上学很不容易,如何帮助他们上好学,需要我们关注。”妻子管晓琴回忆,丈夫当时还在电话里和她探讨起当地的教育问题。
“快过圣诞节了,儿子就要回来了,他想回来一家人去吃火锅,你一定要尽快赶回来、腾出时间陪儿子哟。”这是管晓琴在电话中,对吴光提出的要求。尽管丈夫满口答应下来,但管晓琴的心里依然泛着嘀咕:“20多年了,他总是变卦,经常不讲信用。”原来,吴光给过妻子很多承诺,带她去旅游、去三亚、去爬山,但这些承诺却很少兑现过———今年9月,学校放假的妻子希望在9月8日吴光生日这天,吴光能休一次公休假,夫妻俩一起去三亚旅行。但机票订好了,临行前一天,吴光接到工作电话,于是又放了妻子的鸽子。
也正是在这一天,张先俊的妻子一个人在逛街,乘着打折的时候,给丈夫买了两件衬衣,170元一件。
“我没有工作,家里全靠他一个人,他生活很节约,平时我买东西超过三百元,他会说浪费。”张妻本希望得到丈夫的称赞,买下衣服后立即给张先俊打了个电话。电话那头,张先俊很忙,匆匆的说了四个字———“可以可以”,就挂断了电话———这四个字竟成了夫妻间的诀别,这是张先俊最后一次跟妻子通电话。“我真后悔没有跟他多说两句,叮嘱他注意安全……”
自然,妻子新买的衬衣,张先俊没能穿上。一起送儿子上大学的心愿,也永远无法再实现———明年,是张先俊夫妻的独生子张笑参加高考的日子。今年以来,张先俊有空在家,和妻子聊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儿子的高考———为儿子参考的大学目录,一直保存在张先俊的电脑内。
昨日,在父亲的遗体前,张笑更像一个一夜长大的男子汉,搀扶着几近晕厥的母亲,坚强地说:“妈,你还有我!”
承诺永远定格
时间:12月13日上午9时
地点:芒康木许乡
从芒康前往最南端的木许乡,吴光张先俊为贫困大学生家庭带去了助学金。从芒康出发赶往迪庆机场的途中,吴光给妻子打了最后一通电话:“我下午5点多的飞机,晚上7点左右可以到家,晚饭可以陪你在家吃。”
其实,妻子已经习惯了吴光的不守信,每次说几点回,总是要往后拖一两个小时。经常忙到妻子睡了人还没有回来,早上醒来,人已经走了。陪家人的时间太少,也许是感到内疚,吴光在家常常做家务。只要有空就主动买菜做饭,打扫卫生。
在儿子吴垠印象中,小时候父亲讲故事哄自己睡觉,常常是儿子还没睡着,自己累得睡着了;长大了,父亲陪母亲看电视,每次母亲想跟父亲讨论剧情,父亲还是睡了。没想到,这次父亲是永远睡了。
张先俊坐在车上,一路看着窗外的风景,也许他正在计划明年儿子高考后,能带他来西藏看看;也许他想着,下一批的援藏干部进藏时,这里又是另一片样貌。但是,他再也看不到儿子上大学,将所有的一切留在了这条回家的路上。
援藏干部祭战友
13日15时30分,得知吴光张先俊遇难的消息后,同为援藏干部的姜万川在自己的QQ空间里写下了一篇《悼》。
整个下午,泪水止不住的流,那些熟悉的鲜活的面孔依然还在眼前。
边疆战场的冲锋陷阵枪林弹雨闯过来了,和平年代昔日英勇战士生命却消失在茫茫雪山;对酒当歌踏歌而行藏汉同欢的场景历历在目,新年之际亲人团聚竟成幻境。
祖国的统一、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团结,每一个步伐都充满着艰辛,有汗水、有泪水、更有生命和热血的浇灌。
冬日白雪皑皑的白玛雪山,夏日是漫山遍野鲜艳滴血和洁白无瑕的高山杜鹃。
雪山铭记,杜鹃为证,为援藏事业献身的人们永垂不朽!
白玛雪山路
重庆晚报记者,两个月前走过。
“雪域高原的白玛雪山路,是一条几乎每天都会发生车祸的险峻天路。”今年10月13日,重庆晚报记者赴西藏昌都地区采访重庆市第六批援藏干部工作时,也曾走过这条连通四川和西藏昌都的白玛雪山路,当地司机这样说。
这里每条路都盘山而建。弯道多,最短的20米就有一个;山势陡,终年积雪少有植被,多为裸露岩石;路面窄,很多地段都无法会车。更令人窒息的是,路一侧是峭壁,另一侧则是万丈深渊!路面坑坑洼洼,汽车常常颠簸得东倒西歪,有一次抖凶了,车后轮竟然悬空,险些被甩出路面。
当时司机安慰重庆晚报记者:“秋天,是路况最好的时候!”如是夏天,常因下雨山体滑坡,冬天地面上全是暗冰。即便当地有着多年驾龄的司机,如果车辆拐弯不及时,或轮胎打滑失灵,也可能车毁人亡。
10月21日,重庆晚报记者从类乌齐县前往卡若区的雪山路上,车子因道路颠簸、室内外温差大,导致发动机熄火。此刻窗外还下着雪。偏僻雪山里根本找不到人家。无奈下,众人只好跑到山上徒手挖雪,把雪放在烧得冒烟的发动机上冷却。反复几次,每个人手指冻得通红。在大家不懈努力下,才将车子成功发动。
重庆晚报记者印象
吴光很亲切张先俊很原则
在昌都18天的采访中,吴光曾给重庆晚报记者打来电话慰问身体和工作。正在昌都公干的张先俊,还和其他援藏干部一道,请记者吃了顿高原上的重庆火锅。
当时,记者在昌都采访已过10天,重庆援藏办主任吴光突然打来电话:“昌都冷不冷?你们有没有高原反应?衣服带得够不够?年轻人不要贪凉,多穿点衣服,千万不要感冒,一定要注意安全。”
10月23日,张先俊率队赴昌都视察水电资源开发情况,当晚张先俊邀重庆援藏干部以及记者吃了顿火锅。饭桌上的一个细节让记者记忆犹新。大伙坐定后,张先俊先举起一杯酒说:“我就这一杯酒,不多喝了。”随后一饮而尽。不久有人来敬酒,张先俊很不给面子,桌子一拍,一脸严肃地说:“我说不喝了,这是原则问题。”一时间,气氛有些尴尬。
一位援藏干部说,援藏办有规定,在昌都援藏工作者都不能多喝酒。张先俊曾经是军人,做事特别讲原则。
雪山路上每人至少遭遇过一次车祸
1995年以来,6批150多名重庆援藏干部到昌都
“那曲高,阿里远,昌都险”———这句谚语足以说明昌都的险要:它位于西藏东部,藏语意为水汇合处,属高海拔地区,不少山峰耸立于雪线以上。
重庆市委组织部综合干部处处长康骞介绍,从1995年开始,已先后有6批、共计150余名重庆援藏干部,走进昌都地区,从事城建管理、教育服务、农技扶贫、医疗救护等工作。
“每一批援藏干部工作任期是3年,每年有两个月回渝探亲假,但没有一个人把假期休满。”康骞介绍,援藏干部通常只能趁过年时回家陪亲人20天,剩下10天在往返途中。另1个月因工作太忙,根本无法返渝探亲。
2010年7月1日,第6批33名援藏干部赴雪域高原,平均年龄只有37岁,其中30人是党员,1/4的人当过教师。迄今为止,除计划内项目,他们已先后争取到计划外援藏资金1.1亿元以上,超过过去15年的总和。其工作不仅得到藏区干部和群众的称赞,也得到重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认可。今年8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重庆市委书记张德江专门批示,肯定第六批重庆援藏干部精神可敬、事迹可嘉,是重庆干部的楷模。
车窗在崖壁发出刺耳摩擦声
对于吴光、张先俊的罹难,援藏干部们除了悲痛,还感同身受———昌都之险,最险在交通。境内多座大山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常年积雪,加之塌方、泥石流、暗冰等自然灾害,车祸层出不穷。“援藏两年,我们33人至少都在雪山路上遭遇过一次车祸,有的甚至遇到过四五次。”领队杨树海说。
去年11月25日晚上,昌都地委副秘书长向旭、政法委副书记张勇、监察局副局长王钊等7名重庆援藏干部,分别乘坐两辆车连夜从芒康县赶回昌都。在海拔近4000米的脚巴山上,其中一辆车因道路上的暗冰失去控制,在冰面上颤动摇摆,随时可能跌下万丈深渊……千钧一发之际,司机猛地把方向盘甩向峭壁,车辆最后跌入浅沟中,但仍凭着惯性、摩擦着崖壁向前冲刺了十余米!
安全气囊砰然炸开!临窗而坐的王钊清晰地听到车窗在崖壁上刺耳的摩擦声:“要是当时没有关窗的话,和崖壁摩擦的,就将是我的脸!”
一个月后,芒康县副县长向兵同样在雪山遭遇车祸。在等待救援的几个小时里,在零下25℃的严寒中,他蹲在雪地上,想起了远方的亲人,眼泪一滴滴地掉下。
超高海拔和极冷严冬,则是对援藏干部的又一 即使躺着也是一种奉献严峻考验。
王钊等人对初到时的高原反应记忆犹新:头疼、气短、胸闷、乏力。“晚上头疼得睡不着,好不容易睡着,往往又会因为胸闷被憋醒。”
去年10月,类乌齐县建设局副局长赵其盛和同事,驱车前往偏远的任青卡岗塔村巡视新农村安居工程。越野车趟过冰面时,冰面突然断裂,车轮深深卡在冰层中进退两难。
除司机外,所有人员必须下河推车。在零下10℃的严寒中,众人脱下鞋子和外裤,踏进河水中推车,牙齿开始打架。
对于重庆援藏干部的韧劲和拼劲,当地干部很是钦佩。芒康县人大副主任、民政局局长拉姆就曾竖起了大拇指:“你们从海拔两三百米的重庆来到3000多米的高原。即使躺着,也是一种奉献!”
最对不起的是家人
现任芒康县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的刘朝文,进藏前是重庆市妇幼保健院麻醉师。到了芒康,大家都亲切地叫他麻哥。作为专业技术干部,麻哥担子很重———73岁老父一次手术、两次住院,他都没有回去。直到今年7月老父亲又一次住院,他终于赶回去了。
另一位援藏干部、类乌齐县副县长徐勇,则真正经历了和至亲的生离死别———今年正月初三,所有探亲回重庆休假的援藏干部突然接到命令:“初八必须赶回昌都!”
身处医院的徐勇顿时心乱如麻,他的老母亲已被医院下达病危通知书,随时都可能去世。他还是在初八早上,和同志们如期出现在昌都机场。“援藏干部缺了一个都不行,不能因为我影响到重庆干部的形象。”
然而就在当日下午5时30分,徐勇刚回到县委大门手机就响了———他的母亲去世了!刹那间,眼泪啪嗒啪嗒落下,县委书记卓大林几乎是怒吼着摇晃起徐勇的肩膀:“你马上回去,不用和任何人请假!我来请假!我来承担责任!”
就这样,徐勇启程返渝,但只在家待了3天,料理完母亲后事又匆匆返藏。
援藏干部唐亮临行前孩子才几个月,孩子第一次喊爸爸,他是在电话里听到。张杰的孩子出生时,他却在昌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