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29 09:26 来源:新华网 点击:0
黄伟平,林芝地委委员、易贡茶厂党委书记、广东省第五、第六批援藏干部。两度援藏四年多来,始终视西藏为故乡,把职工当亲人,勇于担当,乐于奉献,敢于作为,用一副铁的肩膀先后挑起察隅农场、易贡茶场两个濒临倒闭企业的"烂摊子",把沿海的先进思想和工作理念与两个企业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用清晰的工作思路,扎实的工作作风,先进的管理方式,使两个濒临倒闭的企业“起死回生”,重见生机。前不久,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得知他的事迹后,高度赞扬他“热爱西藏,奉献西藏,主动要求延期且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突出的成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广东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朱小丹等领导也亲切勉励他:“再接再厉,再创佳绩,不辜负自治区人民和领导的信任、期望。”
让边疆农场重见生机与辉煌
2007年7月,时任广东省佛山市外经贸局正处级副局长的黄伟平,在广东省第四批援藏干部先进事迹的感召下,不顾妻儿的反对,放弃沿海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毅然加入第五批援藏工作队伍,踏上雪域高天厚土,战胜塌方、泥石流等一道道险关,走进了察隅农场,肩负起了农场党委书记的重任,开始了他三年的援藏之路……
察隅农场,地处中印边境,始建于1965年,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和荣耀。后来由于管理落后,经营单一,不成规模,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农场集体收入微薄,2007年以前,一直负债经营,历史债务高达1400多万元,致使职工工资发不出,养老统筹金交不起,职工生活非常困难;农场的基础设施也极其落后,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信息闭塞……一个个历史遗留的问题使察隅农场成了远近闻名的“烂摊子”。
“只有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摆正自己与群众的位置,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才能始终当好人民的公仆。只有第一时间深入群众,摸清情况,才能做到思路清、方向明、措施实、效果好,才能真正融入农场、融入群众。”黄伟平面对农场基础设施差、交通条件差的困境掷地有声地说。到达察隅农场的当天,他就与另一位广东援藏干部彭大荣不顾高原反应,立即展开了调研工作。能通车的地方开车去,不通车的地方就走着去,不到半个月,两人就走遍了察隅农场的5个连队,形成了“一建立”(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凝聚组织合力;“两搞活”(实施两个“一千万工程”),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促进农场和谐发展;“三着力”(着力促发展、着力保稳定、着力促融入),切实改善民生,凝聚民心;“四加强”(加强智力援藏、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对外沟通、加强发展教育事业),促进农场又好又快发展的援藏工作思路和实施固本、引资、引智、育才、示范、窗口、脱贫、健康“八大工程”的三年援藏工作规划。
为了解决首要的资金问题,黄伟平拿着规划反复奔走于八一镇与农场之间。一次,在回程途中他遭遇了泥石流和雪崩,600多公里的路程竟然走了整整5天。每逢出差休假回广东,黄伟平显得更加忙碌。公文包里总是塞满了察隅农场的推介资料,一见到领导同事、亲朋好友都少不了人手一份,并直言不讳地说:“在察隅农场援藏期间,我要完成两个1000万,甩掉历史包袱,让高原农场焕发新的生机”。为此,他在努力争取上级专项资金的同时,还在广东积极争取社会爱心捐赠,募集到1000多万元资金,上缴了拖欠的职工社保基金700多万元,补发了拖欠职工的房改资金249万元,清缴了历史欠款54万元,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让职工看到了农场的发展希望。与此同时,黄伟平还先后拜访了广东省100余家企业单位,募集资金300多万元改造了饭堂、新建了厕所、洗澡房,解决了职工安全饮水等问题,新建了1200多平方米的大型晒谷场、添置了急需的农用机械。用广东省对口援助的1050万元,精心规划和设计,把落后的察隅农场打造成为了具有良好“造血”功能的高原新农场。在两年前就住上了新房的职工次仁告诉记者,在援藏干部的引导和帮助下,农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承包了朗德鹅养殖场,家庭收入翻了几番,还新买了一辆7000多元的摩托车。其他职工也有的养殖生猪,有的用大棚种植玉米、花生、西瓜,通过新修的公路运到镇上,年人均增收1000多元,“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集体收入也每年递增10多万元。短短三年时间,黄伟平就使濒临倒闭的察隅农场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从过去的“欠债大户”、落后单位一跃成了林芝地区的先进单位和农牧业龙头企业。70多岁的职工拉西老人这样评价他:“黄伟平是共产党派来的援藏干部,他是我们职工心中的好书记!”
倾情书写茶场“起死回生”新篇章
“援藏干部让我们过上了过去想都没想过的好日子,我们不想让他走。”2010年7月,黄伟平三年援藏就要到期了,打定主意的察隅农场的职工们开始陆续给上级写信,请求政府将黄伟平留下来。2009年曾参观过察隅农场的易贡茶场党委副书记、场长江秋群培,在这时也盯上了有经验、肯实干、能迅速投入工作的黄伟平,并向上级要求派遣援藏干部到易贡茶场工作。“组织向我传达农场职工的意愿时,我真的很矛盾。一方面我已经离家三年,很想回家照顾父母妻儿,另一方面察隅农场的职工又需要我。”黄伟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我选择了留下来,再援藏三年。”可出乎他和察隅农场职工意料的是,在江秋群培的努力争取下,第五批援藏工作一结束,黄伟平就被组织任命为易贡茶场的党委书记。对此,他没有讲特殊,更没有讲条件,挥泪告别察隅农场的干部职工,来到了有“世界海拔最高茶场”之称的易贡茶场安下了“家”,开始了他的第二个三年援藏……
易贡茶场与察隅农场三年前的状况惊人相似:茶场历史遗留问题多。拖欠社会保险费等各项债务高达2732.78万元,致使职工无法按时正常办理退休手续,严重影响着茶场的稳定;全场低保人员达498名;羌纳村89户职工长期受地质灾害威胁,因各种原因整体搬迁工作一拖再拖无法按期完成;电站老化,发电设备隐患重重,职工用电成了老大难问题;2000年,茶场遭受了罕见的泥石流灾害,灾后重建资金又被当时改制的西藏太阳公司挪用,经济发展难以为继,职工上访不断;对口援藏也没能持续,1995年福建省对口援藏工作只进行了一年就因企业改制撤出;全场人心涣散,思想混乱,不仅是林芝地区领导的一大心病,而且是林芝地区的一大包袱……
面对易贡茶场这样一块 “硬骨头”,黄伟平迎难而上,积极应对。他说:“援藏的目的,就是要我们来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把党和国家的援藏政策落到实处,让企业更多的职工真正享受到援藏带来的成果,感受到民族大家庭的温暖。”于是,他开始倾情书写易贡茶场“起死回生”的新篇章。
到任第二天,黄伟平就与茶场其他领导和他的援藏工作团队深入到车间、各生产连队,倾听干部职工的心声、意见和建议,以“职工拥护不拥护,支持不支持、信任不信任、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为标准,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输血”和“造血”相结合,很快提出了“强班子、办实事、解民困、聚人心、促发展”的援藏工作思路和“一年打基础,二年促发展,三年大变样”的援藏奋斗目标。
易贡茶场党委副书记、场长江秋群培告诉记者,黄伟平干工作不怕“累垮身板子”,跑项目不怕“磨破嘴皮子”,找人才不怕“走软腿肚子”,拉资金不怕“羞红脸面子”。短短一年多时间,在他的积极争取下,自治区和林芝地区不仅核拨了茶场历史负债的2183.3万元资金,还使易贡茶场获得了自治区首批“40、45”特殊退休政策单位,全场116名职工顺利通过资格审查,按期享受退休待遇,不仅减轻了茶场负担,还消除了影响茶场稳定的隐患,并完成了长期受泥石流灾害威胁的羌纳村89户职工的整体搬迁工程,建起了村职工文化活动室,同时利用援藏资金维修发电机组,更换老化线路,既使长期困扰茶场的用电安全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又结束了茶场单卡村、八连近60年不通电的历史……
针对易贡茶场待业青年较多的实际,黄伟平和茶场其他领导及他的援藏工作团队还进行项目创新,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鼓励各生产连队成立由在职职工、待业青年、退休职工组成的“互助合作队”,明确规定凡是茶场职工能够承担的项目优先交给职工完成,凡是集体可以承接的项目优先安排给“互助合作队”施工,让职工“人人有事做,个个有活干”。“互助合作队”成立短短一个月,创收就达1万多元。
2010年易贡茶场茶叶生产总值不到50万元,茶叶鲜叶收购价格每斤最高只有50元。黄伟平和他的援藏工作团队进驻易贡茶场后,为提高职工及茶场的集体收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打造品牌,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先后邀请了一批批专家到易贡茶场实地考察,选派了7名职工及待业青年到广东进行为期2个月的茶艺和导游知识培训。注册了“雪域茶谷”商标,通过增加新品种,购置新设备,设计新包装提升茶叶品质,创新营销模式,努力使易贡茶场的产品“走出西藏、走向世界”。目前,部分产品已远销到了澳洲等地。前不久,易贡茶场还在广东佛山举行了茶叶推介会,架起了易贡茶场与广东经贸合作交流的桥梁。到2011年7月,易贡茶场就已生产售价5000元一斤的“雪域银峰”200斤,售价2000元一斤的“易贡云雾”500斤及售价1000元一斤的“林芝春绿”1000斤,提前完成了茶场提出的2011年实现“雪域银峰”、 “易贡云雾”、 “林芝春绿”三个茶叶品牌生产销售达“三个100万”的目标。试制红茶也取得技术突破,“高原红”牌茶叶已小批量出炉,填补了西藏不能生产红茶的空白。在做好高端品牌茶叶的同时,黄伟平和他的援藏工作团队加大投入,积极引导职工做好藏区群众生活必须的砖茶的生产,预计2011年易贡茶场鲜叶产量将突破30万斤,比2010年增加约22万斤。为了使茶场职工充分享受到茶场发展带来的成果,2011年,易贡茶场的茶叶鲜叶收购价格由原来的每斤50元提升到了每斤150元,茶叶加工厂职工的工资从原来的每天20元提高到了每天50元,大大增加了职工收入,捧回了近20年来第一面“林芝地区先进单位”的锦旗,实现了“上访大户”到先进单位的重大转变。腰包渐渐鼓起来的职工对茶场的光明前景充满了信心,鼓起了干劲。
与此同时,黄伟平和他的援藏工作团队还通过深入调研和邀请专家广泛论证,制定了易贡茶场“力争到2013年,城乡居民收入和人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基本达到或超过林芝地区平均水平。力争到2020年,基础设施状况得到全面提升,成为国内重要的高原有机茶叶和特殊农牧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国内乃至世界一流的户外运动基地、独具魅力的生态旅游目的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西藏养生疗养基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决定在茶场建设城镇生活、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旅游开发、教育卫生、高原绿色农牧产品六大示范区,使茶场的羽翼更加坚实丰满。
现在的易贡茶场已今非昔比。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万千景象:一座座崭新的职工住宅在易贡湖畔与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和美丽的茶园相映成趣,形成一道独特的亮丽风景;昔日杂乱无章的场部如今已规划有序,新修了水泥路、篮球场、文化广场、宾馆等,公共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沉寂了多年的茶叶生产车间也响起了隆隆的机器声,干部职工脸上的愁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张幸福、开心和灿烂的笑容……对此,林芝地委书记、人大地区工委主任赵合,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卓嘎都称赞说:“易贡茶场援藏工作措施实、效果快,短短一年多时间茶场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援藏工作成绩可圈可点。”
在采访中,黄伟平一再对记者说:“援藏是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无论是在察隅农场,还是在易贡茶场,我只不过做了一位援藏干部应该做的事,却受到了干部职工的拥护和自治区、广东省、林芝地区领导的高度评价,现在我的妻子和女儿都成了援藏的忠实粉丝。”他表示,一定不辱使命,不负众望,继续发扬“老西藏”精神和援藏干部精神,扎扎实实做好援藏工作,团结带领茶场干部职工更加努力工作,让易贡茶场变得更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