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援藏工作>援藏干部>

门建兴:雪域高原赤子情

2014-03-16 09:17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门建兴,天津开发区管委会政策研究室干部。2004年6月,33岁的门建兴从渤海之滨奔赴雪域高原援藏。到昌都后,他被任命为卡若区政府副县长。在一年零8个月中,门建兴为当地办了许多实事,赢得了当地农牧民的赞誉:“门县长是我们的贴心人,他时时刻刻想着农牧民,为我们排忧解难,感谢党派来这样的好干部。

  “我把生命交给党!”

  西藏流传这样一句话,“阿里远、那曲高、昌都险”。说昌都“险”主要就是指的路,还有人形容走藏线是“路如朽绳,命似秋叶”。门建兴2004年6月份刚到昌都不久,正好沿途地区已经进入雨季,滑坡、滚石、泥石流经常发生。一天,他们驾车行驶在危险丛生的山路上,时而爬上海拔5000多米的山巅,时而降到3000多米的底谷,山上坡陡路滑,小门这辆车刚过去,就发生了滚石,后面紧跟的车辆一刹那间就掉到了山下,车毁人亡,门建兴第一次领教了什么叫险!昌都是西藏最大的县,崎岖的山路蜿蜒曲折。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跑遍该县15个乡镇。最惊心动魄的一次车祸,让他记忆犹新。当他们驾车行驶在坡陡路窄转弯急的地方时,小车竟然跌落在半山腰上,而下面则是万丈深渊。面对危险,门建兴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他说:“我来西藏如果连路都不敢走,连下乡都不敢,我还怎么开展工作,还配做一个援藏干部吗?”他深知前方的路有多危险,更知道生命的宝贵和脆弱,但是神圣使命和责任,使他丝毫不能退缩。一次,在处理紧急事件出发之前,他用手机发给同事一个短信,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我把生命交给党!”

  妥善处理“729枪击事件”

  2004年7月29日,门建兴得知卡若区的拉多和柴维两个乡的村民为争夺草场资源发生了纠纷,后来演化成枪击事件,有2人受伤。事态很严重,如果处理不当,后果难以想象。于是,县委紧急成立工作组,由县委政法委书记和门建兴一起到出事地点进行处理。当天下午6点半,门建兴一行人到达了柴维乡,听取乡长汇报情况,公安干警也进驻了枪击事件现场。当他们得知枪击事件中的伤者已被送到县医院,而两乡的干部也全部到了现场控制村民情绪时,工作组便决定立即返回县医院,了解受伤者的情况。当天晚上9点他们到达了县医院,了解到两个伤者都是柴维乡的村民,接着,工作组安排了公安干警提取相关证据,并要求公安局长亲自到现场坐镇,接着返回了县委。然而第二天早上,门建兴得知29日晚上到达现场的公安干警被牧民推搡、围攻。事态越发紧张,他立即和政法委的正副组长,各带领一个由公检法司等部门干警组成的工作组再次出发,赶往枪击现场。门建兴去的,正是柴维乡,那个有村民受伤的乡,牧民情绪十分激动,随时有可能引发报复。而且,一出县城一公里,工作组就没法用手机与县委保持联系,要打电话只能到乡政府打卫星电话,此行危险可想而知。30日下午6点左右,工作组到达了离事发地点最近的一个叫“果巴”的小村子,村子里只剩下一些妇女和儿童。他们告诉工作组,村民情绪很激动,说如果政府不答应村民的要求,就不从事发地点撤下来。门建兴等继续赶往现场,途中遇到柴维乡的乡长找他做汇报,了解整个枪击事件的原因和过程。这时,门建兴仍认为稳定大家的情绪是头等大事。7月31日中午,门建兴终于赶到了枪击现场。面对500多位情绪激动的牧民,门建兴挺身而出,与牧民们真诚对话,他告诉牧民们伤者已经得到最好的救治,并希望他们可以尽量把意见和要求告诉工作组。门建兴还查看了现场情况和引起争议的草场,走访了每个牧民的帐篷,他的诚意终于感动了牧民。晚上8点多,所有牧民都陆续随门建兴返回了村子,等待政府的进一步调查。工作并没有到此结束,8月1日,门建兴一家一户地走访果巴村的牧民,并对受了枪伤的家庭进行重点走访,一方面安抚他们的情绪,一方面调查有没有寺庙及喇嘛参与,同时对此次事件的组织者、鼓动者进行摸底调查。接下来的5天,门建兴留下来和藏民一起生活。他没洗过脸、刷过牙,村民吃什么他就吃什么,睡帐篷睡地铺。几天下来,门建兴被咬了一身疙瘩。但正是由于他们这种深入扎实的工作,村民对他们的信任度增加了,情绪才进一步稳定下来。直到8月5日,门建兴才回到县委汇报情况。8月6日清晨,门建兴又一次出发,赶回了果巴,开展法制教育工作,这是他第三次奔赴现场。到了8月12日下午,他带着工作组从现场撤回县委,向县委进行汇报。直到这时,他才发现自己手麻、脸麻、脚麻,医生说这是缺氧造成的,身体的电解质已经紊乱了。

  引导农牧民走科技致富之路

  为了使农牧民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门建兴实地了解昌都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情况,在互联网上找到适合当地生长的农产品,并从天津农科院引进50余斤脱毒马铃薯种子。此外,他还利用假期,从北京、辽宁引进8个甜玉米品种,以及40多种果木品种。在2005年,门建兴联系落实了天津市科委科技援藏资金40万元。接着,他利用援藏资金新建和改建8个乡的蔬菜大棚。组织了8期农牧民科技培训班,使1002名农牧民学到了科技新知、新技能。在俄洛镇,门建兴走进7户蔬菜大棚进行科技指导,手把手教牧民学习种植技术。农牧民终于尝到了科技致富的甜头,体验到了“商品经济”所带来的实惠。

  切实改善牧区医疗条件

  2006年3月初,记者采访到回天津探亲的门建兴,一年多没见了,他比过去明显瘦了,黑了,显得更加精干了,年轻的脸上多了几分沧桑,但人还是老样,爱笑,随和,低调。他给记者讲述了自己一个特殊的经历:2005年6月上旬的一天,面达乡的干部跑到县里报告,乡里死了一个麻风病人,村里人很是恐慌,谁也不敢出头帮着料理后事。作为分管卫生的副县长,门建兴带着卫生局、民政局干部,一起赶往面达乡,经过12个多小时的长途颠簸,终于在晚上9点多赶到了乡里。他们摸着黑赶到麻风病人的家里,一进泥巴屋,门建兴感到十分震惊,在这个一贫如洗的家里,一位70多岁的藏族老妈妈,独自悲伤地守护着死去的儿子。这个20多岁的麻风病人,已经死去了3天,身体发出阵阵恶臭。转天清晨,门建兴四处找修路的人,借来挖土机,组织乡干部一起,安葬了麻风病人。随后,把藏族老妈妈接到了当地的养老院,一切安排妥当以后,门建兴自己掏出200元钱,放在老妈妈手上,真诚地说:“您自己一定多保重身体!”这件事情触动了门建兴,农牧民的医疗条件亟待改善。如今,在他的多方协调和积极运作下,卡若区15个乡镇全面实施新型农牧民医疗制度。同时,他们还对嘎玛、约巴、若巴等6个乡镇的卫生院进行新建、改建。其中,俄洛镇卫生院还参加了亚洲国际团结协会的合作项目。为了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门建兴邀请了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天津援藏医生到县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此外,经过努力,通过援藏资金为俄洛、卡诺、日通等乡镇配备了价值60万元的5辆救护车,解决了当地人特别是藏族妇女看病难的问题。此外,门建兴带领卫生局积极开展卫生三下乡活动,组织医疗小组免费诊治患者300余人。向农牧民发放15000多元的药品。据了解,在卡若区,门建兴个人对老弱病残的牧民捐款累计达到4200元。3月初,记者在采访门建兴时,一上午他的手机响了两三次,他笑着告诉记者,“原来约好了和天津农科院的专家谈继续引进蔬菜新品种的,只好改在中午谈了。”他深情地说:“昌都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希望它能够发展得快一些,发展得好一些。”3月4日,这位泰达赤子重新踏上援藏之旅。在此,记者衷心地祝福他“有志而去,有为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