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贫民区的中国鞋:中国鞋业的品牌缺失之痛

2014-03-14 20:08 来源:新华网 点击:0

   从来没有一个时机让人们充分关注中国鞋业的命运,然而就在几天前,欧盟对中国出口的皮鞋征收为期两年的反倾销税,虽然比起先前的五年期限以及23%的税率,欧盟已经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让步,但是它带给以出口为主导的中国皮鞋制造业的打击无疑还是沉重的,业内人士认为,它反映的正是中国鞋业的自主品牌缺失之痛。 

    贫民区的中国鞋 

    作为全球最大的鞋业生产国和出口国,2005年中国鞋品生产总量已达到90亿双,出口贸易额为171亿美元,分别占世界鞋品总量的53%和60%。但中国的国际制鞋业制造中心地位,近年来不断受到国际同行的挑战,从西班牙焚烧中国鞋事件,到欧盟对中国鞋产品征收的临时性渐进式反倾销税由今年4月起的4.7%上升到目前的16.5%,中国鞋业正在贸易摩擦的夹缝中挣扎。 

    无论是在伦敦、巴黎、罗马还是阿姆斯特丹和华沙,当你留意一下鞋店橱窗内标签上的价格时,就会明白中国鞋的威力何在:同样的中国制皮鞋和欧洲本地皮鞋,前者只需不到10欧元,后者却要30欧元。廉价成了中国制造的代名词。 

    必须看到,我国虽为世界第一鞋业大国,但与国际同行,尤其是欧美制鞋强国之间却存在明显差距。中国轻工艺品进出口商会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国鞋类产品研发设计能力相对薄弱,缺乏跨国品牌。7000多家企业、年出口量超过50亿双的中国制鞋业,一般都是采取代理商制或贴牌生产,这种低端生产的廉价鞋类制品往往集中出现在欧洲各国的贫民区,对生产高档鞋类制品的意大利、法国等国家的制造商并不能构成直接威胁。” 

    “虽然中国鞋在国际市场的份额越来越大,意大利鞋的份额不断下降,但就市场细分而言,中国鞋和意大利鞋有不同的细分市场空间,中国产品在低端市场的份额不断扩大。从发展趋势来言,各个细分市场都有中国鞋,但是中国鞋并未进入时尚和工艺复杂的高端领域。”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驻华首席代表赖世平表示,这也是为什么鞋业大国不能成为鞋业强国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实际上,越南、印度等国生产加工的鞋在生产成本上将比中国更具优势,中国鞋业的未来应当是在品质上的提高和品牌上的创新。” 

    痛苦中的教训 

    面对欧盟的最终裁决,国内一些制鞋企业表示,“意料之中,却无法接受”。一些企业甚至表示,不排除直接向欧洲法院提起诉讼的可能。但在颇感无奈的背后,国内一些鞋企也在这个痛苦的过程中吸取教训。 

    广州市越秀区皮革鞋业商会会长朱伟文告诉记者:“通过这一贸易摩擦,相信中国的制鞋企业会在产品开发、设计风格方面进行调整,提升中国皮鞋的质量和档次,而不再是一味专注于生产廉价商品,一边要做外销,一边也要做自己的品牌。” 

    “我们公司的产品出口欧洲市场已经有20多年了,这次反倾销事件给了我们当头一棒,产品出口数量减少了近30%。这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企业的定位问题,调整企业的经营方向。”据福建省泉州市恒泰鸿伟鞋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苏文滨介绍,半年来该公司已经开始创立属于自己的品牌,并逐步将产品转销国内,实施从国际实物贸易向国际品牌营销的转变。“欧盟对中国皮鞋的反倾销制裁对于中国制鞋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在国际皮鞋市场四面楚歌的大气候下,国内鞋业市场的竞争也更为激烈,那些专注于国内市场的鞋企正遭受着更严峻的挑战。总部设于香港的奥卡索集团在广东和台湾都有自己的工厂,总经理程子告诉记者:“在广东东莞,许多工厂都是专业生产外单鞋产品的,征收反倾销税后,由于出口利润大幅下降,他们的产品很有可能会流向国内,这样就会对现有的国内零售市场产生一定的冲击,就我们公司这段时间的销售情况来看,这方面的影响还没有显现出来,也许是因为一切才刚刚开始吧,但后续的冲击难以预计。” 

    打出中国的民族品牌 

    尽管欧盟的反倾销制裁给中国制鞋企业带来巨大打击,但是在赖世平看来,“中国制鞋业在世界的领军地位是无庸置疑的”。虽然业内人士对中国制鞋业的前景仍十分看好,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鞋业必须寻求重压下的突围。 

    据了解,中国有关政府部门正积极鼓励企业加强研发、改进工艺,向中高档路线发展,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的增长模式转变,打造属于中国的国际品牌。中国轻工艺品进出口商会鞋类分会秘书长王颖也表示,中国鞋企要加大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建立自主品牌,提高产品研发设计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力度,逐步实现由产品输出到资本输出、品牌输出,这样,中国鞋业才能避免或减少国际贸易摩擦带给企业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