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4 11:08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精神实质和文化内涵的集中体现,是大学长盛不衰的法宝,没有办学特色的大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也是缺乏生命力的大学。西藏民族学院的办学特色是在近半个世纪的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几代西藏民院人集体智慧和实践经验的结晶,并在办学历程中不断积淀、不断升华、不断彰显。
地处陕西 服务西藏
在和平解放之前,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更谈不上有高等院校,从封建农奴制社会被解放出来的翻身农牧民几乎都是文盲。1951 年5月和平解放后,西藏社会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第九条规定:“依据西藏的实际情况,逐步发展西藏民族的语言、文字和学校教育”。当时,西藏社会百业待兴,也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少数民族干部。但是,由于当时西藏经济社会相当落后,物资供应相当困难,尚不具备办现代高等教育的基本条件。而且,上层反动集团极力反对西藏社会制度的变革,反对和抵制全面履行“十七条协议”。毛泽东主席指出: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动派,没有大批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他还多次指示,要帮助西藏人民发展教育事业。1957 年,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地作出了在祖国内地为西藏办学的指示。在邓小平等老一辈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及中央书记处的协调下,1958 年9月,西藏历史上第一所以培养藏族干部为主的高等学府—西藏公学,诞生在渭水河畔的古城咸阳。1972 年后,根据西藏自治区指示,学校在西藏林芝地区建立了西藏民族学院林芝分校。1974 年,经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报国务院审批后,将林芝分校独立设置为西藏农牧学院。
20世纪90年代初,时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在听取西藏民院工作汇报时明确指出:“实践证明,在内地创办西藏民院的决策是正确的,成绩是巨大的。”“西藏的教育事业要立足区内,走区内外相结合的道路。办好西藏民族学院,继续发挥民院作为西藏培养干部基地的作用,是坚定不移的。”90年代末,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作出了“西藏民族学院不仅要在内地长期办下去,而且要办好”的正确决策,并开始从政策、经费上予以支持。从此,西藏民院走上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自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的十多年时间里,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历史最好时期,在这个大好形势下,中共西藏民院党委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牢牢把握全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机遇,全面增强办学实力,着力提升办学层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科与专业体系日臻完善,师资队伍结构逐步优化,科学研究成绩斐然,为西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根据西藏的实际需要确定办学指导思想和专业结构
西藏民院历届党委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持一切从西藏的实际出发,将办学的指导思想始终定位于服务西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上,始终紧密联系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始终坚持把为西藏培养政治合格、业务过硬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主动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是西藏民院专业设置和教育教学管理基本依据及出发点。无论是从创建初为西藏民主改革输送民族干部,还是到后来为西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无论是由文化教育起步,还是过渡到现代高等教育,西藏民院的办学历程无不体现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变化和大趋势。正是因为这一点,西藏民院在近50年的风雨历程中才能够始终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从根本上决定了大学的办学特色、层次和人才培养质量,在高等学校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自建校以来,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面向西藏、服务于西藏的办学宗旨,紧紧把握西藏的区情,确定学校的办学思路和办学理念,即,西藏需要什么人才,西藏民院就培养什么人才;西藏什么时候需要,西藏民院就什么时候输送;只要西藏需要,有条件的要办,没有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办,这一指导思想始终贯穿于西藏民院办学的整个历史过程中,始终体现在西藏民院办学的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长期以来,西藏民院的专业设置既能准确反映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需要,如数量、质量、层次等,牢牢地把握了教育为西藏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一根本主题。
在建校之初,为了给西藏民主改革准备干部,特别是为了“大力培养藏族干部”,中国共产党西藏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西藏工委”)就明确提出学校的性质是“西藏人民革命干部学校”。1958 年正式开学时,学校共有学员3415 名,其中藏族学员3129 名,绝大多数为普通农牧民子女。当时确定学校学制为6年,前3年以学习文化为主,后3年加大政治理论学习力度,并分科学习专业。1959 年8月,西藏工委的《关于在民主改革运动中吸收培养藏族干部的决定》中,要求西藏公学的基本任务应该由政治教育为主转向专业教育为主,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并且同意了学校上报的《专业教育规划草案》,从此拉开了西藏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序幕。同年年底,西藏公学成立了西藏高等教育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藏文专业,也标志着西藏现代高等教育的正式起步。此后,学校先后筹建了会计、卫生、师范、农业、畜牧兽医等系科专业和藏语文系,培养中、初级技术人才。
西藏公学于1965 年7月1日更名为“西藏民族学院”,并正式挂牌,之后,西藏民院作为一所正规高校的职能,陆续开设了一大批新的学科与专业,相继实现了西藏自治区高等教育历史上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上的七个第一:即第一个农牧专业、第一个水电专业、第一个林业专业、第一个邮电专业、第一个师范专业、第一个兽医专业、第一个财会专业,极大地满足了新西藏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初步形成了具有西藏特色的民族高等教育模式,为西藏现代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978 年4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自治区党委讨论了西藏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提出西藏民院要充分利用原有基础和在内地办学的有利条件,适当增设理、工科专业和扩大学校规模,办成一所综合性大学,为西藏四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同年5月,西藏民院革委会向自治区政府报送了《西藏民院发展规划》,提出发展方向为文、理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全国工作重心的转移,西藏民院进入了改革发展的新时期。1983 年1月,国家教育部根据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报告,经国务院批准,做出《关于批准西藏自治区高等学校调整的通知》,决定“保留西藏民族学院,主要承担培养民族政治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的任务,发展规模为1400 人左右,设置政治、汉语言文学、历史、医疗、体育等专业。”根据国家教育部《通知》精神,自治区教育厅在当年召开了西藏高等院校专业调整会议。此后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批转了《关于西藏民族学院几个问题的讨论座谈纪要》,决定西藏民院的专业设置,除执行教育部(1983 )教计字008号文件外,“为了适应西藏‘四化’建设的需要,有计划地培养经济管理人才,西藏民院还应积极筹建经济系”;“由于新增加了专业,西藏民院的发展规模可定为1800 人左右。”
1987 年西藏召开了西藏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决定西藏3所院校的现有系科和专业一律不动,并应努力办好,逐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至此,西藏民院的系科和专业相对稳定了下来。
1992 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特别是1994 年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后,西藏民院抓住全国支援西藏和西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认真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迎来了发展的又一个大好时期,即学院结合西藏自治区改革发展的实际,围绕教学这一中心工作,通过巩固传统专业,新增西藏急需专业和新型专业,加快了专业建设的步伐,积极调整了专业结构,及时向西藏输送了一批批急需的专业人才;主动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全面修订了教学计划,切实加强学科建设;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巨资相继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教学实验室,教学科研条件明显改善。仅2004 、2005 年的教学仪器投入就达1771 万元、一般设备购置费401万元、图书购置费210万元,设备购置所用经费占两年公用经费总支出的38%以上,使办学条件和办学手段得到了根本的改善。
学校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层次为龙头,把设置二级学院作为改革创新的突破口,整合和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搭建学科发展平台,夯实学科基础,进一步形成优势学科群,凸现办学特色。2004 年,西藏民院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办学层次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05 年2月,学校充分利用已有教育资源,在原有教学机构设置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特征和发展趋向,将原有的28个本科专业和14个高职大专专业重新整合为7个二级学院和3个系,实行院系并列管理,成功搭建起了二级学院的基本框架。7个二级学院分别是政法学院、人文学院、财经学院、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教育学院,3个系分别是外语系、体育系、医学系,设有文学、经济学、管理学、哲学、法学、教育学、工学、历史学、理学、医学等十个学科,31个本科专业,7个专科专业,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基本形成了以文为主,理、经、法、管、医、教、工等多学科相互支持、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以及本专科学历和硕士学历并存的办学结构。
西藏民院不仅开设了与全国其他高校相同的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而且还在相关专业开设具有西藏特色的思想政治类课程和民族文化类课程,如《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和唯物论、无神论讲座》、《民族区域自治法》、《西藏革命史》、《民族理论与政策》、《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史》、《民族宗教概论》、《宗教概论》、《民族学》、《藏族史》、《藏族文学史》、《藏语》、《西藏经济学》、《当代藏族文学赏析》、《藏汉文互译及藏文写作》、《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概论》、《西藏民俗文化》、《西藏文化概论》、《西藏新闻史》、《西藏审美文化》、《民俗学》、《高原医学》、《高原民族卫生健康》、《民族体育》等,使学生能够正确把握党的民族政策,把握民族地区工作的基本原则,熟悉西藏的历史文化与现状,更好地为西藏的建设事业服务。同时重点加强计算机、外语、藏语、实用文写作等应用学科的建设。
着力培育西藏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西藏民院是从以培养民族干部为目标的一所政治学校开始起步的。由于其特殊的建校背景、办学性质,赋予了其特殊的历史使命,而这一使命,贯穿在学校教学、管理和服务的各个环节。创建初期,根据西藏将要进行民主改革的实际,为了顺利完成给西藏培养一批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基层干部这一任务,学校特别重视教育教学工作的政治方向,坚持不懈地在学生中开展以爱国主义、阶级教育、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性地形成了一整套具有西藏民院特色的德育工作体系。在改革开放时期,西藏民院根据西藏的区情特点,继续发扬学校突出思想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列工程。特别是根据西藏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的严峻形势,采取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进一步加强在学生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教育,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与达赖集团作斗争。正是由于学校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始终坚持对师生进行以反对分裂和维护祖国统一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才使得广大师生经受住了各种各样的政治考验,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政治合格、思想过硬、业务优良的西藏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在促进西藏的发展,维护西藏的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校伊始,西藏工委就明确提出西藏公学是一所政治学校,它的任务是通过文化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劳动生产锻炼和实际工作训练的方法,在几年内培养出一批忠实于祖国,忠实于社会主义,忠实于西藏劳动人民的并具有高小以上文化知识水平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培养一批有觉悟,有较高理论水平,能够熟练运用藏语文工具的翻译人才,以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需要。在这期间,学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向和勤俭办学的方针,在政治思想教育上,抓住了阶级教育这一核心,开展了阶级诉苦教育以及时事政策教育,在组织建设上,健全了机构,充实了力量,选调了一批西藏和平解放初期进藏、有很高革命觉悟的同志到学校工作;在学校管理上,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教师既当老师又当朋友,坚持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同”方针。1959 年3月,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层反动集团公开发动武装叛乱,为适应平息叛乱和民主改革的需要,经西藏工委批准,西藏公学2100 多名学生提前结束培训,分批回到西藏参加平叛和民主改革。这一批思想过硬、政治合格、又有一定文化修养、以藏族为主体的民族干部,为西藏的平叛斗争和民主改革事业的胜利完成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1960 年,西藏平叛和民主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和中心任务的转移,西藏公学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西藏工委对西藏公学提出了新的任务———除了继续培养民族干部外,还要在翻身农牧民中尽快培养专业人才。为此,从西藏学生实际出发,西藏公学采用了预科和专业两段制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培养规划,即: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要经过预备期和专业期两个教育阶段,用四年左右的时间将现有的藏族学生在文化程度上达到相当于高小水平以上,然后转入各专业学习。到1965 年,学校的发展令人鼓舞,并顺利完成更名,广大师生员工的办学热情空前高涨。然而,随后发生的“文化大革命”,迫使学校组织瘫痪,工作停顿,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遭受严重挫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西藏同全国其他省市一样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特别是中央先后召开的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都把发展西藏的民族教育与科学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此,西藏坚持实施“科教兴藏”战略,对西藏的民族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形势下,西藏民院根据西藏改革发展的需要,继续坚持走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的办学道路,既办本科教育又办专科教育、既办普通教育又办成人教育和预科教育,既办本专科教育、又办研究生教育,既办学历教育、又办各类培训班和补习班等,不拘一格地为西藏输送了大批各级各类人才。实践证明,这种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符合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需要,具有鲜明的民族教育特色。
建校至今,西藏民院共为西藏培养和输送了3万余名政治上合格、业务上过硬的各类人才,在西藏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因此而获得了“西藏干部的摇篮”、“西藏的黄埔军校”等美誉。西藏民院学子遍布西藏高原,长期战斗和工作在西藏的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其中不少人已成为自治区、地、县级领导干部,涌现出了一批成就卓著的专业技术骨干和高级人才。据统计,西藏民院共培养出了近30位省级领导干部,其中西藏自治区现任的有近20位,著名表演艺术家才旦卓玛、西藏第一位医学女博士才旦、农学博士尼玛扎西、“韬奋奖”获得者益西加措、西藏十大杰出青年普智等都是民院的骄傲。
发扬优良传统 严格管理学生
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是西藏民院的优良传统和传家之宝,也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赋予学校的特殊历史使命。建校近半个世纪以来,学校党委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坚持不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反分裂斗争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和唯物论、无神论教育(“四观”“两论”教育)等,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同时,由于西藏基础教育还比较落后,西藏民院的部分生源文化基础较差,来自农牧区的学生对内地生活不习惯及部分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长期面临的特殊问题。根据不同时期西藏各民族学生的特点,学校坚决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在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几代民院人从学生最基本的行为习惯养成做起和最基本的知识教起,坚持采取特殊的方式关心和爱护学生,满腔热情、孜孜不倦地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西藏公学时期,学校在对教师进行民族政策教育的同时,也将努力爱护和关心少数民族学员的思想、学习和生活作为每一位教师的工作职责,要求教师与少数民族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教师必须从思想上、学习上和生活上全面关心学生,既当严师又做益友,在教学中既要对学生从严要求,一丝不苟,又要体谅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困难。在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下,一大批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学生迅速成长为西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有用之才和中坚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在学生管理上,西藏民院坚持“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一切工作都围绕着“服务于学生”这个中心而展开,并突出强调人性化服务,把管理育人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和基础工作。长期以来,学校党委始终坚持努力探索符合具有个性特色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制度、方法和规律,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长期不懈地坚持开展有西藏特色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即“三育人”活动,严肃课堂教学、课堂管理和考试纪律,推进学风建设工程,加强课内外管理,加强学生文娱中心、学生活动场所、体育活动场所的建设和管理,倡导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和宿舍文化,加强学生社团的引导和管理,在日常生活中采取“禁酒”、“禁止晚归”和清查夜不归宿等符合西藏民院特点的具体管理措施,督促和引导学生自觉遵纪守法。学校还把全国高校对大学生共同的管理办法与西藏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组织实施了有西藏特色的大学生德智体综合考评工作体系,实现了学生管理的日常化、规范化、制度化、计量化和人性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西藏民院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坚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牞搭建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平台牞坚决抵制消极、颓废等不良文化对学生的侵蚀,形成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200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简称16号文件)下发以后,西藏民院党委按照西藏、陕西两省区教育工委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工作实际,经过反复研讨后形成了西藏民院大学生党员培养、发展和管理的具体办法,先后出台了《中共西藏民族学院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共西藏民族学院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发展学生党员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党员的工作要求,积极创新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办法,加大培训力度。从2001 ———2005 年的5年里共培训入党积极分子4560 余人,发展学生党员近2000 名,为党的队伍输送了一大批以民族学生为主的又有较高文化素质的新生骨干力量。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西藏民院的办学特色被时光熔铸在48年的光辉历程中,在推动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伟大历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历史证明,西藏民院的创建和发展,与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休戚相关。我们坚信,在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西藏、陕西两省区教育主管部门的直接指导下,在全国兄弟院校的帮助下,只要紧密联系西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办学优良传统,充分彰显办学特色,西藏民院的未来将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