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青藏铁路:人与自然的和谐之路

2014-03-14 10:54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日前从铁道部获悉,青藏铁路通车半年多来,设备、人员和管理初步经受住了考验,全线保持了畅通,没有发生职工和旅客伤亡事故以及职工高原病死亡现象,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共运送旅客118万人次、货物116万吨,有力地促进了青藏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回顾青藏铁路的建设运营,可以说在世界铁路建设史上,任何一条铁路都没有像青藏铁路那样令人感到神奇和振奋。通车半年多以来,它得到了来自国内外的众多赞美。因为它跨越了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攻克了诸多世界性的技术难关,也挑战了人的生理极限和生命极限。

  5年的建设和半年的通车运营,青藏铁路回答和消除了人们对它在高原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和疑虑。

  青藏高原上分布着由冰川形成的众多天然固体水库,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等数十条江河的主要补给水源,被称为“亚洲水塔”。高原上生活着丰富的珍稀特有物种,有着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湿地,有着多样的自然景观,对全球生态有着重要、独特的生态价值。但是,海拔高,空气稀薄,气候寒冷、干旱,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因此,人们广泛关注青藏铁路的建设和运营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青藏铁路的建设者把环境保护放在了首位,工程未动,环保先行。从规划到设计,从施工到竣工,从建设到运营,努力做好污染防治,生态保护。

  为保护水源,建设单位将施工中产生的泥浆进行严格的二次沉淀处理,禁止任何单位和人员向湖泊排放污水和垃圾。为此,建设者曾经用沙袋垒起的“环保长城”将施工现场与错那湖湖水隔离。为保护高原物种,青藏铁路分段施工,在取土前就把表层的植被和表土铲除,铲除以后集中堆放、养护,取完土后回铺草皮。铁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活动的重点区域,在沿线共设置了33处野生动物通道。为保护湿地,青藏铁路在设计时尽量绕避湿地,必须经过湿地时采取“以桥代路”的方式,并采用多种方式营造出人工湿地环境。整个工程采取了路基填方集中设置取土场,取、弃土场尽量远离铁路设置并做好表面植被恢复。

  通车后,青藏铁路列车时速达到80公里,牵引采用最先进的环保机车,高原缺氧丝毫没有影响机车柴油的充分燃烧。列车厕所采用真空集便装置和专用垃圾压缩机,沿线主要车站都设置污水处理站和垃圾存放点,垃圾在一周内通过列车运往格尔木进行处理,污水运到格尔木和拉萨进行处理,实现了污水、污物集中收集和垃圾零排放。在列车上,乘务员还提倡旅客尽量少用一次性餐具。旅客在列车上使用过的一次性吸氧管,也会由客运部门专门回收,并在环保部门监督下统一处理。一流的技术装备和管理让青藏铁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列车时速达到100公里,有的区段达到120公里,又没有污染。

  记者在对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计署、国家环保总局、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和藏区居民的采访中形成这样一种看法:青藏铁路做到了高原生态环境不受破坏,江河源水质不受污染,野生动物迁徙不受阻断,自然景观不受影响。

  于是,人们经常能够看到这样的画面:蓝天白云下,藏羚羊在铁路附近或专心觅食,或追逐嬉戏,或凝望列车,或从铁路腹下悠闲地穿过……

  青藏铁路的建设和运营,也回答和消除了人们对它在高原冻土和缺氧状况下建设和运营安全方面的问题和疑虑。

  冻土是一种含冰且对温度极为敏感的土体,当水变成冰时,体积增大,土体出现冻胀;当冰转变为水时,体积缩小,土体出现融沉。从望昆到安多,青藏铁路要穿越550公里复杂、独特的多年冻土地段。

  按照铁道部的部署,青藏铁路先开工5处冻土试验工程段,取得成功后全面开展。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建设者对冻土环境分析由静态转变为动态,对冻土保护由被动保温转变为主动降温,对冻土治理由单一措施转变为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青藏铁路建设采取诸多措施解决冻土问题:对地质复杂地段,线路尽量绕避;对不稳定冻土区的高含冰量地质,采取“以桥代路”的办法;用通风路堤、片石通风路基、热棒、铺设保温层等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保持冻土区的温度。解决了冻土融冻速度过快的问题,提高了冻土区路基的稳定性,从而保证铁路工程安全。

  如今,在青藏铁路550公里冻土地段,时而会出现一座座大桥,时而出现一排排高约2米、底面直径约0.15米的铁棒,还有埋设在路基下部、净距不超过1米、管径为0.3米的通风管,起到稳定铁路路基的作用。

  青藏高原高寒缺氧,随时可能危及人的生命,铁道部在开工之前就明确强调,青藏铁路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青藏铁路建设中不因高原病牺牲一人。在海拔4600多米的昆仑山隧道施工工地,每个施工人员都背着5公斤重的氧气瓶,边吸氧边工作。各施工单位在格尔木或拉萨设立生活供应基地或办事处,配备了生活冷藏车,保证现场人员每天能够吃上肉、蛋、新鲜蔬菜和水果。在海拔4500米至5100米的地方,各参建单位的医务人员创造性地运用高压氧舱,就地抢救急性高原病患者。5年来,13万建设大军创造了“高原病零死亡、鼠疫疫情零发生、非典疫情零传播”的高原医学新纪录。

  通车之后,普通旅客乘坐青藏铁路火车前往拉萨,在翻越高原的长途旅程中,如果没有特殊设施,肯定会有剧烈的高原反应。为此,青藏铁路首创了旅客列车供氧系统,采用弥散式和分布式相结合方式,使列车内氧浓度达到38%—47%,有效地解决旅客高原缺氧问题。特殊的车窗装置,具有防紫外线功能,能够防止高原地区强紫外线辐射对旅客造成伤害。

  今天,奔驰在高原上的是技术先进的内燃机车,我国自主开发安全环保的高原旅客列车,首次建成了数字化的通信系统、综合环境监测系统和我国最新研制的信号系统。

  通车以来,青藏铁路特别是格拉段的设备、人员和管理经受住了初步考验,没有发生严重行车事故、没有发生旅客伤亡事故,没有发生职工伤亡事故和高原病死亡,运输安全基本保持稳定。

  此外,在青藏铁路投入使用的环境监测、行车安全综合监控、地质灾害预防等现代化远程监测系统,也在客货运输中撑起了安全的“保护伞”。

  今天,旅客可以坐在车厢里,透过宽大的车窗,享受青藏高原的细腻与粗犷,领略大自然的奔放与宁静;登上“世界屋脊”,人们可以饱览雪域胜景;商人看到了更多商机,西藏投资热正开始升温;运输成本大大降低,各类物资进藏,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当地特色产品走向内陆市场;清洁能源拉进西藏,减少了不合理消费造成的生态破坏。

  青藏铁路让人类以科学技术为工具实现自身发展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了现代化建设和民族文化发展的和谐,实现了地区经济发展的和谐。

  据悉,目前铁路部门正在建立长期的环境监测机制和重大环境事故应急体系,开展沿线水系、生态环境检测,野生动物迁徙、冻土环境观测,及时掌握青藏铁路运行后沿线环境的变化,调整和完善环保措施,为保护高原生态进一步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