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4 09:51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说起今年的藏晚节目,总导演之一的洛次说:“今年,我们把传统的踢踏舞引进了藏晚,只是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到时候,追光灯一打,在传统乐器的伴奏下,被誉为西藏踢踏舞传承人的泽央在舞台中央按照她妈妈当年跳过的踢踏舞节拍跳起来,然后其他30多人拿着木板,陆续登上舞台,和着泽央的节拍一起跳起来。这种安排和生活中的一样,现实生活中不会只有一个人跳踢踏舞,只要有一个人跳,其他人都会跟着跳起来,我相信到时候很多电视机前的观众都可能和着节拍一起跳。” 《永远的踢踏》将唤起一代人的记忆 20多年前,无论是在居民家里,还是在林卡里,经常可以听到“嗒嗒、嗒嗒”的踢踏声,这是市民自娱自乐的保留节目。“那时候,我知道包括我妈妈在内的很多人,大家过林卡时,都会抱一块木板,为的就是跳踢踏舞。即使亲戚朋友在家里聚会,大家也会欢快地跳起来。我相信,这个节目会唤起一代人的记忆。”说起藏晚节目《永远的踢踏》,藏晚总导演之一普布说。 “其实这个节目不仅仅为唤起一代人的记忆,更体现了晚会的联欢性质——让群众走上藏晚舞台。因为这个节目全部是退休干部职工表演的,他们不是演员,但节目的艺术水准并没有降低,他们都表演得很好。我们选这个节目还有一个出发点,就是希望大家看完节目后,能重新拿起那块久违的木板,重新跳起踢踏舞,文化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传承。”藏晚的另一位总导演洛次解释说。 负责《永远的踢踏》排练的是西藏踢踏舞传承人泽央,她是40位参与藏晚表演踢踏舞的退休人员之一。“泽央跳的是她妈妈当年跳的节拍,她的妈妈是西藏有名的踢踏舞表演者,不过早已去世了。”洛次说。 “泽央妈妈的踢踏舞节拍在西藏人民广播电台有音响资料,我们找到后进行了翻录,泽央就按照她妈妈当年跳的节拍重新进行排练。”洛次进一步解释说,“总而言之,我们这个节目的主旨就是通过联欢的形式,唤起一代人的记忆,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 西藏踢踏舞的传承人泽央:希望把踢踏舞更纯粹地传承下去 说起泽央,或许不会有太多的人知道,但若说起她妈妈的名字穷布珍,30岁以上的西藏人,特别是拉萨、日喀则、山南的人几乎无人不晓。按泽央的话说,妈妈是那个年代的大明星,因为无论她走到哪里,都有很多人认识她、喜欢她。 泽央的妈妈穷布珍1920年出生在日喀则谢通门县一个偏远的农民家里,从小爱唱爱跳的她几乎把家乡的民歌和舞蹈都学遍了。20岁那年,父母先后去世的穷布珍来到日喀则,开始了卖艺度日的流浪生活。后来,穷布珍认识了同是民间艺人、来自工布江达县的白玛,并结为夫妻。婚后,他们一起卖艺,走遍了日喀则、山南的城市乡村,还曾远赴尼泊尔、印度、不丹等国演出,很受欢迎。 1956年,西藏自治区筹委会成立,穷布珍和白玛带着当时只有8岁的泽央参加了庆祝活动的演出。当时穷布珍唱歌、白玛伴奏、泽央跳舞,跳的就是踢踏舞,那次演出非常成功,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毅还高兴地把泽央抱了起来。泽央说,只可惜那时没有留下照片。同年,泽央一家跟随到内地的参观团参加了全国第一届音乐周的演出。 1957年和1959年,穷布珍和白玛先后在北京舞蹈学校和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担任民间歌舞老师,后来,他们两位先后在自治区歌舞团和自治区藏剧团工作。“现在自治区藏剧团好多骨干演员都是我妈妈的学生。还有很多地区上的文艺工作者都向我妈妈请教过。那时妈妈是来者不拒,不收学费,还会给生活上需要帮助的学员提供帮助,我妈妈也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了。”泽央说。 “我没有专门从事文艺工作,但妈妈的那些歌舞我却几乎都会。从三四岁开始,我就跟在妈妈身后学跳舞,后来到内地读书,每次回来我都会和爸爸妈妈一起跳舞。我妈妈的文化水平不高,好多唱词都是她强行记住的,所以她希望我能多学文化知识。后来妈妈也曾试图教我学习她的唱腔,可我一直没能学成,妈妈曾说我的嗓子很令她失望。确实,后来我只学到了她的舞步,没能学到她的唱腔。”泽央语气里充满了遗憾。 “当年由于条件有限,妈妈的东西留下来的很少,只有靠我和喜欢朗玛堆谐的人来共同传承了。现在我退休了,有的是时间,所以想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做些事。而今年藏晚导演的创意很符合我的心思,我很感谢他们给我和同样喜欢朗玛堆谐的人提供一个平台,我相信藏晚能为发扬和传承民族文化起到推动作用,我希望我能把自己掌握的东西毫无保留地、更纯粹地传承下去。” (责编:南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