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一对藏族夫妇与藏文文学的不解之缘

2014-03-13 21:50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扎西班典(图片由扎西班典提供)


次仁央吉(图片由扎西班典提供)

   2002年—2008年的6年里,扎西班典和次仁央吉这对夫妇,相继登上了全国少数民族文学最高奖——“骏马奖”的舞台,在西藏文坛一时传为佳话。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有幸见到他们。一走进相约的茶楼,他们便朝我挥手,像是相识已久的朋友。在浓浓茶香的小楼里,这对作家夫妻娓娓道出了他们所追寻的作家人生……

  次仁央吉出生在日喀则一个偏远的农区,父母亲是道班工人,常年在外。她和外婆住在一起,生活并不宽裕。1982年,她考上了当时的西藏师范学校。也就在那时,次央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学的闲暇时光很充裕,次央开始大量阅读小说、散文、杂志等。在这些优秀作品的熏陶和感染下,创作的欲望开始在她的心里萌芽,于是她开始记录下生活中的所见所闻。

  随后的日子,次央试着把自己的作品向各种报刊杂志投稿,总是期待着有一天稚嫩的文字能变成印刷的铅字。

  1983年,次央的处女作《宠儿的结局》在《西藏日报上》发表,初露锋芒的她,欢呼雀跃。从此,她的创作欲望便一发不可收拾,学习之余就一头扎进书堆,白天黑夜的做着“作家梦”。

  1987年,次仁央吉发表了她的第一部小说《岩石上的小草》。也就在那一年,在一场文学爱好者聚会上,次央邂逅了扎西班典。当时,扎西已是西藏文坛上小有名气的作家。

  志同道合的他们,在一年后步了婚姻的殿堂。回想起这段经历,次央难掩心中的幸福,她说:“是文学让我们走到了一起。”

  文学梦是美丽的,但命运却和次央开了个玩笑,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日喀则拉孜县中学当了一名教师。

  “当老师并不是我的梦想,但十几年的执教生涯,却意外地成了我创作的源泉”。次央说,做为一名老师,她开始把目光聚集到青少年的精神世界里。这期间,她完成了一部反映青少年精神世界的作品——《褪色的青苗》,并获得了第三届《章恰尔》文学创作奖。

  常听人说,一对幸福的夫妻或是志趣相投,或是长短互补。扎西班典和次仁央吉也不例外。

  “以前,她写作的时候,我就站在一旁对着稿件毫不留情地批评一通。她一着急,写作的灵感就全没了……”扎西边说边哈哈笑起来。

  “有一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我让他带着儿子去山南桑耶寺朝佛,并嘱咐在那多呆几天。想趁他不在家,自己可以安心写作。没想到,当天我正写到尽兴的时候,他和儿子就回来了。后来我只能趁他不在家的时候创作,就怕他来打扰我”。说起生活中恶作剧似的点滴,次央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甜蜜。

  慢慢的,他们达成一种共识,稿件未完成前,双方互不打扰。完成后,才让对方检查,提出批评和指正意见。

  2002年,扎西班典的中篇小说《琴弦上的魂》摘得了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桂冠。在为丈夫感到高兴的同时,次央也把它当成了奋斗的目标。

  2008年,次央迎来了文学创作的另一个春天。在风光秀丽的贵阳,她凭借小说《山峰云朵》登上了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领奖台。

  当年追梦的青年,如今已双双屹立于西藏文坛。白天,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回到家,守着各自的一方书桌,驰骋在那一方文学热土……

  在西藏文化日益繁荣的今天,像扎西夫妇这样的作家并不是个例。一支以藏族作家为主的藏文创作队伍,正迅速崛起,书写着博大精深的西藏文化。

  扎西班典:著有小说集《明天的天气会比今天好》;长篇小说《平常人家的岁月》;中篇小说集《琴弦上的魂》等。他的作品曾在1985年荣获首届五省区藏族文学创作一等奖;1994年荣获中华文学基金会颁发的“庄重文学奖”;1995年获西藏自治区第二届“珠穆朗玛文学艺术奖”;1996年获首届“岗尖杯”藏文学创作奖等。1999年,获得全国第七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次仁央吉:著有小说集《秋叶》、《山峰云朵》、《褪色的青苗》、《命运》、《宠儿的结局》等。2008年,她的小说集《山峰云朵》获得全国第九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责编: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