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3 21:45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最近,作为纪念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九大活动项目之一,西藏藏剧团正组织力量对新编剧《朵雄的春天》进行改编,这部瞄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藏剧大戏将于今年6月问世。更让人期待的是,首次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藏戏能否顺利过关,结果将于9月见分晓。 藏戏,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作为以民间歌舞形式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性表演艺术,藏戏产生至今已有600多年,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在今日西藏,这颗“活化石”不是摆在博物馆,也不仅留存在人们的记忆当中,在演艺中心、社区乡间,到处都能听到那激越高亢的唱腔乐音,看到那特色浓郁的舞蹈表演…… 传承发展成果丰硕 “过去我们也是农奴,演戏就是服差役,艺人们只能靠乞讨或打短工度日。” 说这话的大次旦多吉,是西藏民主改革前拉萨觉木隆藏戏班的艺人。1960年,以觉木隆藏戏班为基础成立了西藏自治区藏剧团,大次旦多吉成为剧团的一名藏戏演员。 老人回忆,藏剧团成立后,国家为其充实了一批汉族文艺骨干,帮助挖掘整理了传统的《诺桑法王》、《朗莎雯波》等八大藏戏。半个世纪以来,在藏戏剧目内容上剔除了宣传封建迷信的糟粕,在艺术形式上由简陋的广场戏发展成为了舞台表演艺术,传统的面具也逐渐被化妆艺术和脸部表情所代替,通过取其它剧种之长补己之短,藏戏艺术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现在是要啥有啥,我们没理由不把这项艺术很好地传承下去。”在去年新落成的藏戏艺术中心内,原西藏藏戏团团长小次旦多吉感慨万千。这座总投资近3000万元、建筑面积上万平方米的艺术中心内,大剧场、多功能厅、练功房、展厅一应俱全,堪称全区最好的演出场所。 西藏藏剧团成立当年,小次旦多吉成为该剧团第一批学员,当时还是年仅13岁的小学生。后来他成长为剧团著名的编导。时至今日,小次旦多吉参加的学员班已经办了6期,培养藏戏人才近两百人。在此期间,剧团还分批将学员送到上海戏剧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高等学府深造,培养了一大批编剧、导演、舞美、音响、灯光、服装人才。 “由于受当时条件所限,传统戏中某些剧情场景只能口述,现在我们通过舞美、灯光、音乐等形式将其丰富的意韵展现出来。”小次旦多吉认为,传统藏戏表演是道具式的,经过创新,更强调演员表演和舞台表现力,从而增强了藏戏的生命力。 2005年,京剧、藏戏《文成公主》一经推出,即好评如潮,2008年获评“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奖”。这一融会两大剧种的演出形式,创造了藏戏艺术在传承中创新的又一高峰。 西藏自治区对藏戏的保护与传承倾注了大量心力。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扎多介绍,西藏藏剧团的前五批学员皆是免费培训,2002年的第六期也对下岗职工、贫困家庭和来自农牧区的孩子免收学费和生活费。自治区除对藏剧团全额拨款、专项资金扶持以外,对该团送戏下乡也一直给予补贴,今年标准更是提到每场5000元,从今年起,藏剧团在城市社区演出也能享受每场4000元的补贴。 西藏藏剧团团长大次仁顿珠介绍,近年来,该团每年下基层演出的场次不少于50场,今年计划至少在60场以上。 民间戏班方兴未艾 组织藏戏队之前,33岁的琼达一直是西藏堆龙德庆县乃琼镇加热村的普通农妇。家里种了12亩地,收入在村里算中等。当地传统的觉木隆藏戏是藏戏的主要流派之一。看着村里的藏戏艺人老的老、去世的去世,从小就喜爱藏戏的她坐不住了。2001年,她和同村的妇女单增卓玛决心恢复成立藏戏队。 她们先是挨家挨户地拜访了原藏戏队的多吉、群培平措、旦达等老艺人,取得老人们的支持。 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排练,在老艺人们手把手的调教下,他们拿下了八大传统藏戏之一的《卓瓦桑姆》。当时正逢望果节,他们的演出在本村一炮打响。消息传出,附近的乡村纷纷邀请他们去演出。后来,老艺人们又回忆编排出了《白玛翁巴》和《苏吉尼玛》等传统藏戏。 经营一支藏戏队,光靠兴趣和热情远远不够。为了筹集资金,琼达和单增卓玛去县城,跑拉萨,进机关,找熟人。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演出水平的提高,觉木隆藏戏队声名鹊起,市场化的路子也越走越宽。2006年,觉木隆藏戏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73岁的大次旦多吉得到了国家文化部颁发的“藏戏传承人”证书。自退休后,老人就长年在基层指导民间藏戏班。作为觉木隆藏戏队的指导老师,在排练季节,老人每天都要从市区去一趟20公里外的加热村。他告诉记者,仅堆龙德庆县,近年就出现了七八支民间藏戏队。他同时兼着觉木隆、雪巴、山南三支队伍的指导老师,业余演员们对藏戏的热爱和训练的刻苦,让老人很受鼓舞,“只要走得动,我就要下去指导”。 “藏戏与西藏人民心连心,”扎多副厅长介绍,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近年来,西藏的民间藏戏队伍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包括各种季节性、业余的民间藏戏团已近500支。每年8月的望果节后,就进入了长达一个多月的表演旺季。这些队伍经常是自带炊具、被子,走乡镇、串村寨。一些远道的农牧民常常自带糌粑甜茶,美美地听上一整天,像过节一般快活。 一年一度的雪顿节,早已成为拉萨周边民间藏戏队汇演的节日。期间,从周边县市乘车或自驾车来拉萨看戏的人络绎不绝。 西藏自治区文化厅社会文化处处长彭措朗杰,近年来一直在负责全区的“非遗保护”工作。他告诉记者,2007年国家已将藏戏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9月将见分晓,他本人对藏戏“申遗”“志在必得”。 人才培养任重道远 3月19日下午的唱腔课上,女教师巴桑几次站到15岁的贡桑央宗身后,耐心地纠正她的发音错误。 作为西藏大学艺术学院藏戏班中最小的学生,贡桑央宗经常得到老师的特殊“关照”。她的同学还有来自拉萨、昌都、日喀则、林芝等地的10名女生和7名男生。这18个孩子组成了西藏乃至全国第一个藏戏专业的本科班。 “这届本科班是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生的,报考与录取比例达到了5比1。”西藏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洛桑曲尼介绍,以往藏戏演员都是师傅带徒弟,学院经过以往中专、大专班直至目前本科班的实践,在藏戏教学规范化方面积累了经验。“我们有科学的教案,还编出了很多正规教材,并以散板等音乐形式来记录藏戏的乐谱与唱腔,这在以前是没有的。” 据悉,为从小锻炼身段,往届藏戏班学员多是从小学招生,由此导致文化课成绩不甚理想。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生有望扭转这一状况。以藏语课为例,这届本科班安排了72学时,比上一届大专班多了20个学时。 “应通过对传统藏戏的挖掘整理,加深对藏戏表演艺术规律的认识。”西藏自治区民族艺术研究所原党委书记边多认为,不能生搬现代歌舞表演及其它戏剧的表达方式,只有摸准了藏戏表演的艺术规律,才能确立基本的学习标准,从而制定出对藏戏演员形体和发声训练的科学方法。另外,舞美、音响、灯光、服装等专业门类能否珠联璧合,也源于对这一规律的准确把握。 藏戏的根在广大藏族人民中间。专家学者们建议广大藏戏工作者多深入藏族人民的生活,一方面从民间更多挖掘不同藏戏流派的资源,使之发扬光大,另一方面用藏戏来展现今日西藏人民的幸福生活,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责编:谷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