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瞭望》:西藏新路

2014-03-13 20:38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地域特色”是西藏发展路子的题中应有之义。

    这一两个月来,西藏自治区发改委一直在忙着汇总和审定各单位上报的规划项目。

    此前的1月18日至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落实座谈会精神的一系列举措即将成型。”自治区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2010年1月24日,西藏自治区在拉萨举行党员领导干部大会,传达中共中央、国务院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 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

    兴奋的不只是官员。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专家王春焕看到,中央要求“使西藏成为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为之一喜,“作为一个汉族学者,我对中华民族文化组成部分的藏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她说,“西藏各族人民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得到了肯定,在中华文明的大家庭中,西藏特色文化必将得到很好地保护。”

    雪域高原如何走上“跨越式发展”新路,同时又能保持并发扬生态、传统文化等方面的“西藏特点”,成为时下西藏最大的课题。

 “地域特色”破与立

    在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孙勇看来,西藏是一个“非典型”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十分突出的区域。一方面,人口稀少、农牧区人口占很大比重,丰裕自然资源禀赋短期难以利用,环境承载能力脆弱,另一方面,文明进步的基础极其薄弱,宗教文化传统十分浓厚。

    同时,西藏商品经济极不发达,是长期面临境内外敌对势力、分裂主义分子的渗透破坏,固边稳边、反分裂斗争任务十分繁重的地区。“一个地区的发展中同时具备这几大特征,举国罕见”。孙勇说。

    正是对这样一个情况特殊的地区,30年来中央先后召开5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描绘西藏发展蓝图。面对西藏未来怎么发展,发展路径是什么的问题,近期召开的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指出,西藏要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

    履新不久的西藏自治区主席白玛赤林认为,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符合西藏发展阶段性特征,是充分把握西藏各族人民新期待的历史选择。

    今年1月份,中央召开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对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战略部署。两会召开之际,新华社记者就西藏如何抓住历史性机遇,进一步做好发展和稳定两件大事,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西藏自治区主席白玛赤林。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其中,中国特色就是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央的领导下将西藏的工作置于国家全局中考虑。

    西藏特点就是西藏工作必须把中央的方针政策与西藏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始终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着力培育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具有西藏特色的战略支撑产业。

    在提出应破除前述“非典型”二元结构的同时,孙勇说,“地域特色”又是西藏特点发展路子应当包含的内容,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的西藏发展重要目标中,把西藏建设成为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等列于其中,说明“地域特色”是西藏发展路子的题中应有之义。  资源优势的转化

    遵循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西藏提出了“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不断夯实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物质基础。

    在物质基础上,白玛赤林说,中央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西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配套了惠及各族人民的大量特殊优惠政策,如农牧民子女上学、农牧民养老保险等,随着这些政策的逐步实施,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将有更大的提高。

    多位受访人士表示,在发展第二产业中,重点是抓好一些大型工矿企业,而不是遍地开花,到处机器轰鸣。

    一产方面,西藏上千年的传统农牧业正处于变革当中,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用现代科技武装传统农牧业,提高其经济附加值,农牧业发展水平得到稳步提升。

    2010年3月,桃花深处有人家——春暖波密。波密县位于西藏东部喜马拉雅山脉与念青唐古拉山交接地带,风光旖旎,风情独特,又因桃花美景而被冠以“桃花世界”的美名。(图片来源: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扎洛 摄)

    而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第三产业,目前正在实现由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西藏拥有独特的高原自然风光以及以藏文化为主、多民族文化交融的人文风光,但长期以来西藏旅游业处于一个较低的发展水平,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配套服务体系不健全,旅游从业者素质低。青藏铁路通车后的西藏旅游“井喷式”发展,让旅游界人士更加清晰地意识到,西藏旅游业必须实现这一转化。

    时下,旅游业的带动辐射能力已经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以前根本想不到家乡的山山水水还能赚钱。发展旅游业让我们找到了新的致富途径。”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琼林村的珞巴族村民达林去年开设了家庭旅馆,赚了五千元钱,喜不自胜。

    西藏自治区旅游局党组书记俞允贵说,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中央指出要“使西藏成为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和“做大做强做精特色旅游业”,为西藏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在未来几年内,西藏将着力建设一批旅游精品景区和线路,打造一条高附加值的旅游产业链,以尽快实现由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转化。多种文化和谐共存

    面对游客太多将破坏西藏环境与传统文化的质疑,自治区主要党政官员多次表示,旅游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在西藏是可控的,同时旅游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一些濒临灭绝的文化在旅游业中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与内地旅游业发展程度较高的一些地区比较,来西藏旅游的人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在拉萨的布达拉宫、大昭寺和八廓街等地,世界各地的游客和虔诚的朝拜者擦肩而过,多种文化在这里和谐共存。

    “到西藏,你会发现,信徒家中几乎都设有经堂或佛龛,随处可见悬挂的经幡以及刻有佛教经文的麻尼堆,各大寺院内常年挤满了转经、朝佛的信教群众,每年到拉萨朝佛敬香的信教群众就达百万人次以上。”谈到西藏的宗教信仰自由时,自治区一位官员这样描述。

    西藏2010年度藏传佛教学经僧人晋升格西拉让巴颂证仪式3月21日上午在拉萨大昭寺举行。今年共有9名学经僧人获得格西拉让巴学衔。图为现场辩经。 (图片来源:中新社发 徐长安 摄)

    据了解,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央和西藏地方财政先后拨款7亿多元人民币和大量黄金、白银等物资,修缮了一大批宗教场所。目前,西藏有各类宗教活动场所1700多个,住寺僧尼4.6万余人。

    作为藏文化主要组成部分的藏族语言和文字,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得到了广泛学习和传承。目前,西藏的政府公文都使用藏汉两种文本,各级学校都设有藏语文课。街上的店铺也都是藏汉两种文字。

    阿里地区行署专员达娃扎西认为,中央政府在保护西藏的历史文化方面的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就以阿里地区为例,政府曾投资3000万元维修、保护举世闻名的古格王朝遗址。今年,政府将再次投入1亿元对其实施维修和保护。” 保护脆弱的生态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西藏海拔4000米以上的土地占全区面积的92%,是亚洲乃至北半球气候变化的“感应器”和“敏感区”,在外界干扰下,生态环境极易破坏且难以恢复。以西藏为主体的青藏高原,在影响地理环境格局、稳定气候系统、保障水资源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为此,中国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确定为国家重点生态工程,计划投资155亿元,实施3大类10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到2030年基本建成西藏生态安全屏障。

    西藏自治区主席白玛赤林表示:“中央把西藏确定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对我们保护好西藏的蓝天碧水来说是个大好机遇。”

藏东南邂逅中国最珍贵的蝴蝶。(图片来源:《西藏旅游》杂志)

    长期以来,西藏立足于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实施了一批重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使西藏拥有的12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重要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保护。

    为减少旅游业的发展给西藏生态保护带来的压力,西藏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对坐火车进藏的游客发放一些环保的宣传册。同时,对文物和自然环境也提出了一些保护的要求,如对布达拉宫采取了限制人数和时间等等的办法确保文物的安全。

    “宁可少要经济效益,也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好的生态环境。”西藏自治区环保厅厅长张永泽说,“让雪域高原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文/胡星、滕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