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3 20:36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浩气长存 清明节去烈士陵园扫墓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4月1日,《西藏商报》记者走进拉萨烈士陵园,发现一些墓碑前已经放上了黄色的菊花,据管理员桑珠介绍说,这是一些单位为了错开清明节时的人流高峰而提前来扫墓的。
拉萨烈士陵园内的烈士亭。 记者 卢明文 摄
拉萨烈士陵园:位于拉萨市西郊,可乘坐302路公共中巴车到达。陵园内安葬着为和平解放西藏、修筑川藏、青藏公路、平叛改革、中印自卫反击战、平息拉萨骚乱和为西藏发展与建设英勇献身的800多位烈士。拉萨烈士陵园是历史的见证,反映了西藏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西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位老人走过拉萨烈士陵园。 记者 卢明文 摄
拉萨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正在打扫卫生。 记者 卢明文 摄
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清明节,工作人员正在打扫卫生、为花草树木浇水。据管理员桑珠介绍说,清明节的时候,拉萨市民政局会派工作人员到陵园内现场为扫墓的人们免费提供鲜花以及油漆、毛笔、扫把等扫墓的工具。
山南烈士陵园。 记者 卢明文 摄
山南烈士陵园:位于泽当镇以西的西扎山东麓,环境幽静,庄严肃穆,1989年8月10日,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南烈士陵园主要是为建筑公路进军西藏、平叛改革、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和建设新西藏过程中光荣牺牲的烈士而建,它最初建在今山南地区汽修配厂附近,1963年始建于现址,1966年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陵园共分三个部分,即纪念馆(包括优抚室)、纪念碑和陵墓群。
阿里烈士陵园。 记者 吴勇 摄
阿里烈士陵园:在狮泉河镇郊外不远的地方,背靠丘陵,朝向开阔。纪念碑衬着一丛丛青翠的红柳,在蓝天白云下显得颇为静谧、肃穆。沿陵园中心大道一步步地走,一个个陵墓看过去,有五十年代初西藏和平解放时牺牲的,有和平建设时期牺牲的,最年轻的才20余岁。孔繁森的衣冠冢两旁的墓碑上写着:“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若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事业重如冈底斯山”。
网上扫墓:就是在互联网上建一个虚拟扫墓的空间,人们可在网络上为已故的亲人朋友点烛、烧香、敬酒,还可将他们的生平资料、照片等信息放在网上进行悼念。这种绿色的扫墓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一些人不再扶老携幼去墓地凭吊,而是通过网上纪念馆,献一束鲜花,送一段旋律,点一支跳动的蜡烛,表达自己的追思和感怀。网上扫墓少了烟火,多了温情,不仅寄托了对故人的怀念,还有利于保护环境、响应低碳生活。
推荐网上扫墓网站:天台祭网、英烈网、炎黄祭网。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说法。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插柳等一系列活动。据说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扫墓
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
踏青
又叫春游。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普照,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柳有辟邪的功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记者 卢明文 搜集、整理)